科研动态

城市环境研究所颜昌宙研究员团队在微塑料对水稻土中砷迁移转化的影响研究取得进展

  • 基于其改善土壤温度、保持水分和促进植物生长的能力,塑料地膜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其可被降解为粒径小于5 mm的微塑料(MPs)长期储留在水稻土中。MPs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较强的疏水性和较长的持久性,因此被认为是重金属的有效载体,具有改变重金属分布模式和生物利用度的潜力。目前已有研究表明MPs可提高锰、铜、铅、铬和铁的生物利用度,但针对价态更为复杂且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的类金属砷(As)的研究则十分有限。在食物链中,As可通过生物蓄积和生物放大作用威胁人类健康,特别是通过食用受As污染的大米。然而,对MPs影响土壤As分布的有限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利用度上,尚未从迁移和转化的角度进行探索,且不清楚其主要影响机制。此外,MPs的选择也主要集中于常规MPs,未针对现在使用日益增加的生物可降解MPs开展对比研究。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颜昌宙研究组,选择常规MPs(PS、PE、PVC)和生物可降解MPs(PBS、PLA、PBAT)开展微观实验,通过测量水稻土中As化学分布、土壤理化指标变化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探索和论证其对As从水稻土向上覆水迁移和形态转变的影响和机理。结果表明,在60天内,生物可降解MPs比传统MPs更有效地增强了As的迁移,促进了As(Ⅴ)向更利于迁移的As(III)和生物可利用As转化。生物可降解MPs主要通过改变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富集Firmicutes,Bacteroidota,Patescibacteria和Desulfobacterota等微生物,影响了碳、氮、硫、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增加了土壤中As还原(arrA)和As甲基化(arsM)基因含量,间接提高了As(III)和生物可利用As的含量,促进了As的迁移和转化。其中,PBS的促进作用最强,转化形成了更多的As(III)和生物可利用As。相对而言,常规MPs则主要通过改变土壤的pH、Fe含量和TOC含量影响As的生物利用度。生物可降解和常规MPs对As的直接吸附作用几乎不会影响水稻土中As的迁移和转化。

    本研究比较了多种常规和生物可降解的MPs对淹水水稻土中As迁移和转化的影响,并探讨了其主要作用机制,填补了MPs对水稻土As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影响的空白,有助于理解MPs和As复合污染潜在的环境和健康风险,可为MPs和As复合污染的风险管控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研究结果以Effects of biodegradable microplastics on arsenic mi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paddy soil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conventional microplastics为题发表于环境领域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博士生安秋颖为第一作者,颜昌宙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先导科技专项子课题(XDA23030203)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F1301304)的支持。

    论文链接

    微塑料对土壤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责编 : 脱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