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北航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娜教授做客明德讲堂:当代科学家的学术与责任

  • 3月7日,应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邀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娜教授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师生带来明德讲堂M949期讲座。讲座设有主会场: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教一楼109教室,另设有分会场: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教学楼阶一6教室。尚智丛教授主持本场讲座。

    主讲人王娜教授

    王娜教授首先回顾了传统科学与科学家形象的发展历程。她指出,由古希腊时期至近代,传统的科学及科学家形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古希腊时期,古代“科学”与哲学之间具有一定的同步性,科学蕴含于哲学之中,与智慧不分家。这一时期的科学家(古代自然哲学家)的形象表现为一种沉思型的科学、智者形象,并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在本性上都想求知”,由好奇心驱使其对自然现象给出目的论的解释;而进入到近代,传统的科学形象由一种智慧转变为一种知识体系。以培根用归纳法研究自然界及牛顿推动的世界图景的机械化为标志,近代科学诞生并逐步具有力量型的形象。这一时期的科学家形象表现为“干着专业事儿的业余科学家”,以列文·胡克、拉瓦锡及孟德尔等人为例,近代科学家们往往在其本职工作之外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而由17世纪科学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形成,到19世纪大学中实验科学的兴起,再到20世纪20年代科学作为成熟职业的定性,科学逐步完成了体制化与建制化的进程,科学家(“scientist”)的称谓也相应产生。

    在这一背景下,王教授进一步为国科大师生们分享了对当代科学家学术研究的见解。对于当代科学家研究什么这一问题,即科研选题问题,王教授指出,当代科学家应当充分把握科学问题的来源,包括:实践与理论的矛盾、理论内部的矛盾、不同理论或学派之间对同一事实的不同解释、社会需要这四方面,注重客户委托、仪器先导与学科交叉;对于当代科学家个人选题的问题,王教授,认为科学家及科研工作者个人应当提高观察力、创新力和抗挫力,并坚持习近平总书记的“四个面向”,即“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而对于如何研究这一问题,王娜教授则以材料基因组计划、医学搜索引擎Medline为例,建议国科大师生们在跨学科研究中关注一种新的科学发现模式——数据驱动型科学发现,把握住海量数据中事物之间潜在的联系,并注意跨学科研究中的文理交叉;由此,王教授鼓励大家力争上游,争取成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七类人才”,即“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她建议同学们关注国家政策,了解国家科学基金的资助与管理机制、人才资助政策,充分审视自身特点,扬长避短,选择不同类型的科学家作为学术研究的榜样。

    最后,王教授的讲座还探讨了当代科学家的多重责任。王教授指出,责任一词在法律与伦理意义上指的是:“人们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种行为应该是可以答复、可以解释说明的”。如果说法律责任往往讨论行为发生以后的责任,那么伦理责任则有在行为发生前后的辐射性——前瞻性和反思性。而同时,责任也是知识和力量的“函数”,作为掌握知识或特殊权力的群体,科学家的行为会对其他人产生更大的影响,因而应负有更多的伦理责任。而对于科学家是否应该为科技成果担责,王教授认为传统的两种观点,即认为科学技术是中性的和认为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都不能准确回应这一问题。通过曼哈顿工程、DDT农药与《寂静的春天》等案例,王教授认为科学家既有责任进行科学研究,又有责任不做某些研究(例如,违背知情同意规范的研究;不正当地把公众资源转为私人利益的研究;严重危害生态环境的研究;有偏见的研究等)。对于科学系统,科学家们应当坚持客观性,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不剽窃他人成果,并进行无偏见研究;对于人的伦理,科学家应当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之上,以人类的幸福为科技活动的出发点和目标,在科技手段和程序上不能对人造成伤害,对科技成果的应用应当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尊严;对于自然界,科学家同样负有伦理责任,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不选择研究不可持续的产品、加工间接有害环境的产品,不研究能直接引起环境污染和恶化的项目,不选择只算经济账而间接带来环境问题的决策一些研究方法,不做结果会直接影响生态平衡的研究。

    在讲座报告后的互动环节,王娜教授亲切地回答了国科大学子们提出的问题。在师生们热情洋溢的掌声中,M949讲座:“当代科学家的学术与责任”就此落下帷幕。

    责编 : 脱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