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聚焦

【人民政协报】马一德:深化高校育人模式改革 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正处于从高等教育大国跃升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许多新的改革和发展命题,迫切需要我们破除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观念束缚和体制弊端,统筹推进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治理体系的改革创新,努力在研究服务新型工业化、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等重大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等教育体制。

    改革创新高校学科体系,用课程改革“小切口”牵引解决人才自主培养“大问题”。新型工业化的重大理论突破和知识创新需要跨领域、跨专业的研究来实现。科教融汇是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的突破口,深化基于“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推进科教融汇。一方面,构建同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学科交叉融合是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有效路径,应研判学科发展趋势,通过将科技前沿成果融入核心教材,模块化设置专业课程,打造一批高水准精品课程,形成一批符合国家战略需要和科技发展趋势的新学科。另一方面,大力推广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应推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提质扩容,扩大优质课程资源的线上共享,推广北大清华在开展通识教育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组建一批通识教育高校联盟,将联盟内各高校的课程资源、图书馆资源、学术讲座信息、科研动态进行资源整合和共享。增设文史哲、艺术鉴赏、素质拓展等选修辅修课程等措施,让学生根据兴趣和天赋选择课程,在领略“无用之用”的过程中健全人格、培养人文素养、拓展国际视野、增强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改革创新高校教学体系,让创新人才在“国家的大事业”中拔节生长。产教融合作为科技、人才、产业的交汇点,给高校教学方式带来历史性变革。深化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等教育教学体系改革,应依托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集群,将集群式知识创新与有组织的科研活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支持重点高校对接创新型产业集群共建一批产教融合基地、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在已布局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的综合性大学构建与知识产权学院的合作办学机制,搭建交叉学科研究平台和协同创新平台,满足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对顶尖人才、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围绕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需求,应在产业政策、搭建协同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等方面加强统筹协调。以企业研发项目为牵引、以共同利益为纽带,让人才在读研究生阶段就接触产业前沿与创新实践,通过组建跨学科团队、加强企业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建设、跨学科招生和联合培养等方式,探索人才校企双向流动机制,将产教融合优势转化为量子通信、生命科学、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优势。

    改革创新高校治理体系,最大限度激发办学活力、治理效能。近年来,党和国家逐步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不断扩大高校管理自主权,减少政府微观干预、增加高校管理活力、激发教职工作热情,实现了高校治理效率的持续提升。今后应继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探索实施“大部制”“书院制”“院办校”等高校治理体系改革。一方面,以数据集成深化行政管理机构改革、优化编制资源配置。推进业务整合与流程再造,打破治理环节中的“信息孤岛”和“数据碎片”,因地制宜细化绩效设计,严格落实绩效考评,实行优绩优酬、惩戒“躺平”“摆烂”,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弹性薪酬体系,激发教职工队伍活力。另一方面,改革过程要充分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建议,保证改革举措顺利落地,保持校园和谐稳定。

    原载于《人民政协报》(2024年05月23日 第 5 版)链接:http://share.183read.cc/article/5467792/5.html?t=171645285760988

    责编 : 高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