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聚焦

【人民日报新媒体】何裕建教授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

  •   编者按目前国内外均认为柑橘黄龙病可防可控但不可治,只能采取相对被动的“三板斧”方法出身于柑橘之乡湖南永州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何裕建教授,有感于乡亲父老们深受柑橘黄龙病之苦,自2013年开始研究柑橘黄龙病“不可治只能砍树”这个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经过六年艰苦探索,2019年何裕建终于在江华县委县政府支持下,研究建立了基于土壤修复改良的黄龙病综合防治技术并用田间试验证明了其有效性,打破了柑橘黄龙病可防可控不可治的魔咒。

     

      柑橘是世界第一大类水果。中国是柑橘种植面积世界第一大国,约3900万亩,主要分布在我国19个省市。柑橘是当地百姓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柑橘黄龙病是公认的世界性植保难题和灾害,号称柑橘癌症。一旦感染,容易以一树为起点大面积流行造成整个柑橘园的毁灭性感染和歉收。

      目前国内外均认为柑橘黄龙病可防可控但不可治,只能采取相对被动的“三板斧”方法:选无毒苗、防木虱、砍病树。其中第三板斧(砍病树)给全国果农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上百亿元!

      正因为黄龙病,美国80%柑橘树被毁掉了。美国人喜好橘汁,在今年激烈的贸易战中也只能请求中国出口柑橘。探索柑橘黄龙病防治是世界难题,有重要现实意义,但几十年来,一直无明显进展。

      出身于柑橘之乡湖南永州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何裕建教授,有感于乡亲父老们深受柑橘黄龙病之苦,自2013年开始研究柑橘黄龙病“不可治只能砍树”这个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 他通过调研发现,目前研究黄龙病的人都主要关注地面上柑橘的各种植保方案,很少关注地下土壤问题和根部的处理。近几十年来全国的柑橘果园基本上都大量滥用农药和化肥,土壤被严重破坏了。何裕建收集全国主要柑橘产区土壤,经检测分析发现,土壤农残含量高、pH酸化或碱化、盐渍化、有机质低、中/微量元素不正常、有益微生物严重受损或不均衡,等等。

      通过前期工作积累,何裕建提出基于土壤修复改良为主的黄龙病综合防治技术的新思路,认为柑橘黄龙病不仅可防可控,也可治!此技术的基本原理为:除了阳光、空气和水等,健康的土壤是植物的生存之本!该技术全方位修复和改良被严重损坏多年的土壤,采用的产品和具体操作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内容:降解农药残留,恢复土壤正常的pH,降低盐渍化,提升有机质含量,均衡中微量元素含量,使用筛选好的土壤益生菌特别是分泌物可敏感对柑橘黄龙病病菌进行灭活的组合菌,等等。采用的相关产品和具体操作不产生次生污染,生态环保。

      2013-2016年,何裕建进行了柑橘土壤的指标分析和基础研究,并与家乡回龙圩的乡亲合作,进行田间小试,取得初步成果。2017-2018年,何裕建与江永县人民政府合作,在粗石江镇进行了田间试验,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良好成果。

      2018年11月,在江华县委县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科学学院的支持下,江华县人民政府与何裕建在京签约,出资500万元,成立由何裕建教授负责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江华博士工作站(简称工作站),同时成立中国南方柑橘黄龙病防治研究中心(简称研究中心),于2018年12月在江华县经济开发区揭牌正式运行,主攻柑橘黄龙病的防治技术研究和田间中试。

    永州市委常委、江华县委书记罗建华、江华县政府龙飞凤县长和何裕建教授(右六)等

    参加工作站和研究中心揭牌仪式(2018年12月14日)

      工作站与研究中心成立后,把每一分钱花在实处,努力花小钱办大事。目前已建成价值近200万元的实验室,可分别进行土壤有机质分析、土壤中量和微量元素分析、黄龙病菌DNA检测、土壤微生物分析、果品品质初步分析等。

      工作站以江华县为主,与不同乡镇的果农签约,建立基于土壤修复改良的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治“示范基地”和“试验点”,目前涉及农户400余户,覆盖面积7千余亩,其中也包括梨树、生姜、豆角、西瓜等果蔬试验。试验过程,它们均按国家或行业标准进行技术检测与监控。工作站从实验室的基础研究到田间中试,经过探索与积累,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何裕建教授在江华县的柑橘黄龙病防治试验基地之一,恢复了正常树势

      2019年8月2-5日,国家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检测保护中心主任谢建华到江华博士工作站开展柑橘黄龙病防治调研,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院校的30余位专家教授也应邀参加。

      通过现场考察,调研组对“基于土壤改良的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治”的思路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何裕建为黄龙病防治难题提出了一条新路子,为黑暗中的摸索带来了成功的曙光。

      2019年12月20-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的专家们再次来到江华,实地考察评估后,认为:1.该项目综合考虑土壤的物理、化学及微生物等指标,通过有针对性地添加修复改良剂,达到修复土壤微环境,提高植物体免疫力的目的。立项科学合理,思路新颖,技术方法先进,符合生态环保、有机种植要求;2.通过实施措施前后试验区柑橘样本的黄龙病菌DNA的PCR技术检测和果品的产量、质量、感官等指标分析,证明基于土壤修复改良的黄龙病综合防治技术对黄龙病有较好的治愈效果,较为明显地提高了产量并改良了品质。这个项目的初步成功,打破了柑橘黄龙病可防可控不可治的历史魔咒。

      2020年11月上旬,何裕建回到江华县,分别调研了他们工作站的20多个柑橘黄龙病防治试验基地,非常欣慰地看到总体效果良好:去年初开始试验的果园,今年的状态更好;今年初开始试验的黄龙病果树也恢复良好;大部分试验病树的黄龙病菌DNA检测已由阳转阴,经常可见的柑橘根腐病、根结线虫病等也得到了明显防治;最令人高兴的是,试验果园的产量与质量都恢复得很正常,果品的某些主要指标(如外观、糖和维生素含量、化渣度等)甚至超过了对照样。当地瑶族果农们看到何教授非常高兴,热情邀请他和技术人员到家做客。

    何裕建教授柑橘黄龙病防治的其中二个试验基地,恢复了正常挂果(2020年11月)

      根据植物遵循类似生化机理的角度,何裕建教授把土壤修复改良法拓展去尝试解决不同农作物的种植难题。目前已分别在湖南、广西、广东、江西、海南和北京等各省市的田间试验点进行了不同农作物和果蔬的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土壤修复改良法,分布于我国亚热带、热带的各种果蔬(如西红柿、黄瓜、豆角、生姜、槟榔黄化病、梨、枣等)的常见病害问题均可得到有效控制,产量、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和改善。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目前农田中为了防治病虫害(如红蜘蛛、蚜虫、木虱等),农药使用量非常大,恶性循环,导致农产品农残超标现象严重。何裕建项目组研究筛选了可明显进行生物降解除草剂的野生微生物,可低成本、绿色环保、简单易行地降解土壤中的除草剂等常见农药。同时,他们研究了将传统中草药提取物的水剂,采用无人机喷施于田间进行病虫害驱避和防治,省工又省钱,也降低了果农农药中毒的风险。目前田间试验效果显著。除柑橘外,这也为其它果蔬的绿色、有机种植提供广阔的技术空间和可能性。

      以上主要工作,分别受到了有关媒体(中国科学报、湖南科技报等)的报道,也受到了《中国农业年鉴》的关注,受邀入选2020卷“科技兴农”版。

      何裕建教授,生于潇水之源的美丽小山村,由于家庭成份的原因,从小身世坎坷,这使他关注民生、反哺乡村的情怀与生俱来。他16岁从乡村到湖南师大上学,毕业后回乡任教,再到北大读研和中科院工作,然后留美访学读博十年后回国任职。生活的历练和视野的积累,培育了他特立独行、敢于置疑、迎难而上的典型湖湘人个性。多方的因缘巧合,几年前何裕建开始关注柑橘黄龙病,顶住“三板斧”压力进行艰苦探索,终于在江华县委县政府支持下,研究建立了基于土壤修复改良的黄龙病综合防治技术并用田间试验证明了其有效性,打破了柑橘黄龙病可防可控不可治的魔咒!

      何裕建,把论文写在了袓国的大地上,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果农们都说,何教授是接地气的学者,是农民的好兄弟!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原文链接:基于土壤修复改良的黄龙病综合防治技术

    责编 :脱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