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近代物理所首次给出8B破裂产生的7Be在不同反应机制下的径向动量分布

  • 近代物理所实验物理中心重离子核反应组的科研人员,利用兰州重离子放射性束线(RIBLL),首次给出了8B破裂产生的7Bestrippingdiffraction机制下的径向动量分布。

    原子核晕结构伴是随着放射性束物理的开展而发现的一种由核芯与价核子组成的弱束缚结构,晕核表现的许多新特性突破了多年来在稳定原子核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传统核物理理论,代表了当前对于原子核结构的前沿认识。

    实验上判定质子滴线核8B是否具有晕结构的重要判据,就是通过实验测量其核芯7Be是否具有窄动量分布。此前德国GSI,法国GANIL等实验室均给出7Be具有窄动量分布的结论,而美国MSU的实验则指出,8B碎裂反应的机制会深刻影响7Be动量分布使其不能反映晕结构,但由于当时探测手段的限制,MSU并未能在实验上区分这两种机制。

    近代物理所研究人员在RIBLL上开展了36MeV/u 8BC靶上的破裂反应,使用双面硅条和自主研发的8×8CsI(Tl)晶体阵列,符合测量到反应产生的7Be和质子,重构其能谱区分并首次给出了strippingdiffraction机制下7Be径向动量分布

    与英国Surrey大学Tostevin教授合作的理论计算指出,基于8B具有晕结构的CDCC计算在diffraction机制下与实验值符合,表明该机制下的动量分布依旧可以判定8B具有晕结构,同时实验和理论均显示stripping机制下的分布比diffraction机制下更宽(如图所示)。

    该实验结果显示了此前实验与理论学家都关心的不同反应机制下的动量分布,在精细区分反应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定了8B的晕结构。

     

    文章链接:

          http://journals.aps.org/prc/abstract/10.1103/PhysRevC.91.054617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8583X13008574

     

    责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