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过去环境变化研究之晚新生代野火演化取得重大进展

  •   亚洲内陆干旱环境演化及其驱动机制是“构造-气候相互作用”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涉及到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在第四纪人类用火前,自然界的“火灾”主要为自然因素产生的野火,常被认为是全球气候变化和植被演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其也可以反演过去环境变化。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鲜有新生代较为详细的野火记录报道。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生导师,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苗运法研究员研究团队通过孢粉学方法,在藏北柴达木盆地西部和库木库里盆地分别获取两条独立的自中中新世至晚中新世(~18-5 百万年,Ma)的微体炭屑记录,以分析野火特征并探讨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尽管沉积环境不同 (前者为湖相,后者为河流相),但在中中新世气候最佳期(MMCO,18-14 Ma)均表现为低值;之后(14-5 Ma)随着全球冰量/温度降低,表现出持续增加的趋势。研究还发现,野火主要表现为频率的增加,并能用旱生植被增多所反映的气候变干来理解。同时,两个地区的野火可能主要发生在森林草原过渡带。本研究强调了全球变化驱动为主,青藏高原构造为辅的驱动地区野火变化的理论机制。 

      该研究通过亚洲内陆各自独立又相互印证的野火记录,为晚新生代亚洲内陆干旱环境演化提供了新证据,为青藏高原隆升的环境效应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地学杂志Geology。 

      文章链接

     

     柴达木盆地和库木库里盆地研究点

     A: 全球温度/冰量变化; B-D:分别为柴达木盆地KC-1孔、库木库里盆地KM/KNX剖面和柴达木盆地NG剖面炭屑浓度;E: KC-1孔耐旱植物含量;F: 全球CO2浓度重建;G-H: KC-1孔和KM/KNX剖面炭屑中长圆比结果;I: 青藏高原北部主要构造事件

     

    责编 :黄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