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罗武干课题组合作参与西藏温江多出土吐蕃时期釉面砖瓦研究取得新进展
![](../images/w3.png)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罗武干教授课题组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合作,对温江多遗址出土吐蕃时期的釉面砖瓦开展科技考古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科技考古研究期刊Archaeometry。
使用釉面砖瓦是中国古代高等级建筑形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已有诸多古代中原地区釉面砖瓦的科技考古研究成果发表。相比之下,目前对西藏地区出土古代釉面砖瓦的制造技术及其原料来源等问题,仍知之甚少。
温江多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曲水县才纳村,包含吐蕃宫殿和佛教寺庙遗迹,与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和桑耶寺一起,构成了拉萨河流域吐蕃都城文化遗产综合体。2021–202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总发掘面积1020平方米,共出土文物标本825件。碳十四测年结果显示,中央区沉积物中的木炭样品年代为668–874年,而西南佛塔基座夯土中夹筑的灌木枝样品测年结果为686–888年。
考古学家发现,温江多的石碑与拉萨唐蕃会盟碑基本相同,体量略大,庑殿顶及龟趺与中原同类高等级石碑相似,无字特征与唐乾陵和唐定陵的无字碑异曲同工。出土釉面砖瓦在形制上与唐长安城大明宫等中原地区遗址出土的汉式砖瓦相似。本文分析了温江多遗址的18件釉面砖瓦和2件釉面碎片,典型样品如图1所示。
本文采用 X射线荧光、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X射线衍射、热膨胀和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方法,对上述20件釉面砖瓦样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其釉的类型较为多样,分属于SiO2–Na2O、SiO2–PbO、SiO2–Na2O–PbO和SiO2–CaO–Na2O体系;胎则可以分为钙质和非钙质两类;烧成温度可能在900°C到1000°C之间。铅同位素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釉中的铅料来源于西藏本地(图2)。成分对比分析指出,其制釉技术存在来自中原、南亚和东南亚的多方影响(图3)。以上研究结果为探讨吐蕃时期西藏与其周边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提供了新视角。
图1 温江多遗址出土吐蕃釉面砖瓦样品
图2温江多部分釉样铅同位素数据对比分析示意图
图3温江多部分釉样与阿富汗、南亚和东南亚矿物苏打玻璃成分对比示意图
第一作者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马丁为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出站博士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席琳、张博,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夏格旺堆、张娜为本文的共同作者,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罗武干为本文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No.20VJXG018&No.22BKG043)、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No. 21DTR046)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项目的资助。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罗武干教授课题组长期从事无机质文物科技考古研究,致力于“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增强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11/arcm.13061
审核/罗武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