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在青海湖流域湿地天敌物种调查监测取得重要成果
张同作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今年7月至8月,他先后带领一支20人组成的科研团队深入青海湖流域,开展该地区湿地水鸟的天敌物种调查工作。
“青海湖被称为‘鸟类天堂’,目前,青海湖栖息水鸟共98种、57万余只,成为中国候鸟繁殖数量最多、种群最为集中的繁殖地之一。”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何玉邦介绍,要想加大该流域湿地水鸟种群的保护、研究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就有必要开展水鸟天敌物种的监测研究工作。
据了解,该项目调查对象主要是以猛禽和食肉目兽类为代表的天敌物种,这些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处于较高营养级,很多种类是顶级捕食者,能够通过捕食作用调控猎物的种群数量与种群结构,从而以级联效应影响其下各营养级的物种,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日前,研究团队顺利完成了青海湖流域猛禽和食肉目兽类的本底调查监测工作,明确了这两个类群动物的种类、分布和种群规模,记录到青海湖流域湿地水鸟的天敌物种共44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种,其中新记录到雀鹰、棕尾鵟、毛脚鵟、白腹鹞、靴隼雕、红脚隼等六个珍稀物种。
“通过综合考察野外调查结果和各物种生态作用,我们还评估出大鵟、胡兀鹫、高山兀鹫、猎隼、红隼、狼、藏狐和赤狐等8种重要天敌物种的种群密度及数量。”张同作说,与之前调查相比,本次调查发现并记录的天敌物种种类数较多,特别是猛禽种类和数量都较以往更多。这一方面表明近年来当地采取的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青海湖流域乃至整个青藏高原地区的物种分布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西部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水气循环通道,也是青藏高原上宝贵的物种基因库,对于维系我国西北部地区的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责编 :韩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