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出阿拉善的国科大博士生,登上Cell面孔
编者按:每年盛夏,是一个起飞的季节。青年学子,振起初丰的羽翼,告别母校的怀抱,飞向人生中另一番天地。今年27岁的王悦,走出求学5年的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药物所”),带着这里赠予她的所有珍贵财富,去探索新的梦想、新的未知。
这可不是她第一次奋力“起飞”。来到这里之前,她已经飞了很远很远,从大漠连绵的阿拉善,飞到五光十色的上海滩;从此前没有一个研究生的大家族,飞到全国知名的科研机构,还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研究成果。在导师的帮助下,在温暖的实验室里,她褪去青涩,褪去迷茫,褪去不够自信的曾经。未来,飞出阿拉善的女孩,还会飞向更高处。
在今年大年三十“出风头”,王悦也不是故意的。
这天中午,“科学网”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了一篇报道(点击阅读)。封面上皮肤白皙的女生,一头栗色齐肩发,一身整洁的白大褂,正专注地看着手中的培养皿。
没过多久,王悦手机里的微信群传遍了这篇文章,那张明净的脸庞从铺天盖地的新春祝福语中脱颖而出,成了亲戚朋友间最新鲜热烈的话题。
“哇,大佬。”久未联系的同学发来赞叹。
王悦看着重复刷屏的脸脸脸脸脸脸脸……叹了口气:“早知道这么火,就该麻烦摄影老师把我的下颌线修修。”
这个古灵精怪的女生今年27岁,是国科大2018级药理学专业硕博连读生。离毕业还有半年多时,她在Cell上接连发表两篇论文。学海无涯,她第一次发现自己也能溅起几朵“小水花”。
在遥远的阿拉善故乡,家人起初并不太了解发表这些文章的意义。直到看到女儿的报道后,爸爸才后知后觉地骄傲起来,逢人便嘚瑟地夸个不停。但真正和女儿面对面时,又马上淡定得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王悦在做实验
阿拉善飞出的“丑小鸭”
王悦出生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阿拉善高原,从家门口出发,开车20分钟就能看到茫茫无际的沙漠。
沙漠虽然荒凉,但大西北人民的热情爽朗、热气中滋滋窜着油脂的烤肉、掉进喉咙里也能“燃烧”的烈酒、随时随地便飞扬而出的歌声等等,组成了王悦人生最初的底色。
但比起姐姐来,王悦的童年似乎没那么如鱼得水。
“我姐小时候长得很漂亮,像个洋娃娃。相反,会有人问我妈妈‘怎么会生出我这么丑的孩子’。”儿时的伤心事,王悦也能讲得像个段子。
或许正因如此,她本能地向往着那些更加优秀的同伴。“虽然我很普通,但是我的朋友都很出色。”她自豪地说。她每天和这些优秀的朋友一起学习,还真就像“打怪升级”一样,一路读书,走得越来越宽,越来越远。
王悦(前排右一)和她的朋友们
考上大学后,王悦信了那句“上大学就可以好好玩”的经典名言,彻底放飞自我,玩得特别开心。结果第一学期的期末成绩出来后,她发现同宿舍的同学个个名列前茅,只有自己堪堪排在中上,只得痛定思痛,继续像过去一样,跟着优秀的舍友们一起学习。直到大三,开始筹备保研和考研。
早在上中学的时候,她就特别着迷《生化危机》一类的电影,因此高考填报志愿时选的都是与生化相关的专业,最后被吉林大学的药剂学专业录取。深入学习后发现,“我以为的‘生化’是丧尸怪兽,原来真正的‘生化’是ATP和‘三羧酸循环’。”
但无论是专业课上复杂的分子信号通路,实验室里多种多样的研究仪器,还是人类医药研发的进步,都深深地吸引着王悦。她着迷于生命的神秘,课余时间也爱上了看医学科普,她逐渐笃定了自己的科研之路,最后通过保研来到国科大。
从这天起,王悦成了家族里第一个研究生。
既知“多巴胺”,又懂“内啡肽”
敲开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上海药物所研究员徐华强办公室门的那天,王悦还以为只是人生中平常的一天。
“我后来才知道,不少师兄师姐就是冲着徐老师来的。但我生性佛系,来到这个课题组纯属偶然。”王悦自嘲道。
幸运的是,她很快发现这里非常适合“佛系”的自己,因为导师从不push大家。
不需要打卡,也没有人盯着问科研进度,周末假期加个班,倘若徐华强看见了,还会劝说“出去玩玩,放松一下”。更神奇的是,越是在这样“放养”的环境中,大家反倒越是积极主动地在做科研。
王悦这个调皮爱玩的女孩,找到了自己最舒服的节奏。
她的研究对象是阿片类药物——一种既是“天使”也是“魔鬼”的神奇物质。它能有效缓解中重度的疼痛,也能平复受创伤者的应激反应,还会给人带来安宁和快乐。当你锻炼身体、聆听音乐、完成充满挑战的任务时,身体也会自然分泌一类著名的阿片类物质:内啡肽,作为纯天然的奖励机制。
但这类所谓的“快乐物质”,一旦被滥用,就成了危害无穷的毒品。臭名昭著的鸦片、吗啡、海洛因等,都出自这个家族。
王悦作为共同第一作者连续发表的两篇Cell论文,都聚焦在阿片类物质发挥药用作用的机理上,这些工作,有助于人类开发出更加高效、更加安全的镇痛药物。
王悦在做实验
介绍自己的研究工作时,王悦喜欢引用那句脍炙人口的网络名言:“少年只知多巴胺,中年才懂内啡肽。”这句话是讲,多巴胺和内啡肽都能给人带来愉悦的感觉,但“多巴胺式的快乐”只需要打打游戏、刷刷视频、吃点美食就能获得,“内啡肽式的幸福”则往往需要付出努力和汗水才能得到。
在研究内啡肽的这些年里,这个爱玩爱闹的女孩也一点点成长起来,她依然喜欢“多巴胺式的快乐”,但也更加懂得“内啡肽式的幸福”。过往付出的所有努力,都让她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笃定和舒展。
今年夏天,王悦告别已经待了5年的国科大和上海药物所,踏上一段新的科研生涯之路。“我想尝试一下别的领域,比如神经生物学。”她摩拳擦掌、兴致勃勃地说。
从冷库出来,王悦的眼镜都是雾气
Eric和他的“粉丝”们
王悦常说:“我是Eric的头号粉丝。”
Eric是导师徐华强的英文名,组里的学生们都这么称呼他。
在上海药物所里,徐华强课题组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人们常常看到一位清瘦爽朗的老师,带着呼啦啦一大群学生,热热闹闹、有说有笑地散步,时不时地还表演上一段“古惑仔的步伐”。
徐华强对学生们的关怀,渗透在点滴细节中。他经常会在办公室放一些水果和零食给大家吃;他在理发店里办张卡,也会招呼大家一起用,“去的时候报我名字就行”;当学生被大雪困在实验室的时候,他甚至顶风冒雪驱车几个小时把学生送回家……
有段时间,王悦被实验卡住了进度,但她不好意思“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的无知”,便独自学习摸索。徐华强觉察出不对,主动找到她说:“如果困扰你的问题需要钻研十天半个月,你就应该来找我;即使我不能直接帮到你,也可以帮你联系其他专家。”
他从不逼着大家做什么事,只是热情洋溢地讲述日新月异的学科进展、激动人心的前沿成果、诙谐有趣的学术轶闻。“听徐老师讲科研,你会觉得这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事业。”王悦说。
在这个课题组里,年轻人像拔节的春竹一样迅速成长:不到29岁就实现了“CNS(Cell、Nature、Science三大刊)大满贯”的徐沛雨;以最小年龄入选2022“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的庄友文;26岁就成为PI(Principle Investigator,课题组长)开始建设独立实验室的段佳……他们很早便实现了无数同龄学生梦寐以求的目标,也因此有了更多底气去思考自己想要追求的科学理想。
但徐华强自己早年的学术生涯,可就没有这么顺利了。
当年他在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获得学士学位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跨专业考上了清华大学生物系的硕士研究生,之后又赴美国杜克大学植物遗传系攻读博士。这个过程并不顺利,以至于他本硕博加起来足足读了15年。32岁时,他进入了著名制药企业——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不过此时他还没有特别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
徐华强发表自己的第一篇Nature时,已38岁,比他的学生们足足晚了十几年。但他自此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一口气发表了6篇重要论文,一时间成了公司里的“当红炸子鸡”。也是凭借这些成果,他终于找到一份心目中的理想工作,在美国密歇根州的Van Andel研究所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
徐华强(中)指导学生(左一为王悦)
在他看来,在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经验,就是“做有价值、有创新的研究工作,然后把它讲成一个好故事”。这位以“高产”闻名的科学家很清楚,论文只是展示成果的一种载体。比期刊名头和影响因子更重要的,是努力去回答学术界真正关心的问题,推动整个领域的发展,拓展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他把这些经验和思考讲给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帮助他们走得更加顺利、更加高远。
2010年,徐华强与时任上海药物所副所长蒋华良联合双方单位共建了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靶结构与功能中心。从这之后,他就开始了在中美两国间往返办公的生活。渐渐地,他越来越放不下上海药物所这群年轻的学生,于是在2019年全职回国了。
“我就是觉得,这些学生更需要我一些。”徐华强说。
当你相信自己,就会真的长大
王悦很幸运,她赶上了徐老师全职回国后的这段时间。
从2019年到现在,这个课题组的发展就像坐上了火箭。短短4年间,光是CNS级别的论文就已经发表至少14篇了。但最让人振奋的不是论文,而是整个实验室那种欣欣向荣、热火朝天的劲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王悦似乎逐渐自信了起来。
“关于自信这个事情,有过那么一次,我专门跟王悦聊了聊。”徐华强说。
他告诉王悦,自己带过这么多学生,发现中国孩子总是10分成绩只敢说成3分,而美国孩子常常能把3分成绩讲到10分。
“‘谦虚’是一种很好的品质,但当你需要为自己争取更多机会和更广阔的天地时,一定要表现得很自信,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别人才会尊重你、信任你。”徐华强说,“我发现在很多中国家庭里,父母都并不太擅长赞扬和肯定孩子。所以作为老师,我希望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在徐华强的推荐下,王悦登上了Cell面孔(Faces of Cell)栏目。这个栏目专门推荐少数族裔或其他“没有得到充分代表(underrepresented)”的作者的研究工作。在徐华强看来,王悦能走出家乡,成为家族中第一个研究生,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值得被这个栏目推荐。
王悦登上Cell面孔
“Eric就是这样,对外介绍我们的时候,总有种‘护犊子’般的自豪。”王悦笑着说。
这张成为Cell面孔的年轻脸庞,在上海华灯初上的夜幕下,绽开一抹成熟从容的微笑,飘动的发丝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女孩已经长大,未来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