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苑人物

【毕业说】做不被洪流吞没的那一滴水

  • 编者按

      人的一生,总要经历若干场或大或小的毕业典礼。毕业典礼上喜悦的笑颜、难舍的拥抱和真挚的话语都将会被铭记。毕业生代表发言更会代表一个群体的独特记忆,在收获毕业喜悦的同时,他们最想感谢谁?又想和学弟学妹分享怎样的心路历程?各个专业的求学体会有何不同,又有何相似?他们的话语中,也许有你正经历的科研挫败,有你正迎来的峰回路转,还有你已明白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018年7月,中国科学院大学授予学位10743人,其中包括5278名博士生,5175名硕士生和290本科生。五个研究生教育基地以及分布在全国的110余个研究生培养单位也为毕业生们举行了各具特色的毕业典礼。

      国科大开设《毕业说》专栏,整理、摘发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毕业生代表发言。

    2018届博士毕业生夏宇飞在过程工程研究所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老师、家长、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我是2018届博士毕业生夏宇飞。非常感谢老师们给我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有幸代表本届毕业生,分享我们此时此刻的喜悦。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本届毕业生向我们的老师、家人以及朋友表达深深的谢意,感谢大家的一路的无私帮助和支持。


    夏宇飞在毕业典礼上发言

      在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我细思极恐。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代表n篇SCI铺路,无数offer加身,却依然努力奋斗的各位同窗。可能是我,还能抽出点时间,写下这一张A4纸的文字。

      上了研究生之后,或许我们都一样,冰箱在我们眼里早不是“冷藏”和“冷冻”,只有4℃和-20℃;在生活中倒液体的时候,也总想拿根筷子做引流;等地铁的时候,也会无意识地打开公众号,看看最近NCS(nature、cell、science)又更新了哪些好文章。在过程所精彩的硕博生涯中,我们学到了知识,提升了能力,更留下了或甜蜜或苦涩的回忆。


    夏宇飞与马光辉老师在过程所东门石碑合影

      记得我的研究论文第一次被返回修改时,看到4个审稿人“咄咄逼人”的40个问题,我心灰意冷。但我的导师马光辉研究员却对我的工作充满信心。在她100%的信任和倾尽所有的帮助下,我重燃了信心。于是,我开始积极查阅各种文献,寻求合作,重新探索了材料的免疫机理,并构建了3个动物模型。为了高效得到数据,我的实验甚至会在北京、上海、河南三地同时进行。经过8个月的努力,我们撰写了74页的response,完美地回答了审稿人的全部问题,最终成功发表。

      更重要的是,导师还鼓励我们在做基础研究时,要不忘时时渗透进过程工程的思维。即使这可能给体系的新颖度带来挑战,我们也从未放弃构建安全、易于转化的材料,并始终坚信经过我们的努力,这些工艺体系一定可以走向临床,造福社会。一路走来,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相信的力量,不管未来会有多少阻碍,都要始终坚信理想、坚守激情并坚持奋斗。


    夏宇飞与苏志国老师于过程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合影

      不论是否佩好剑,转眼便已是江湖。作为毕业生的我们,就像一滴滴水,必须努力融入那个叫“社会”的洪流之中。在这个信息爆炸、世人浮躁、充满怀疑和纠结的时代,也许一滴水永远无法左右洪流的走向,但是,请切记不要被它吞没。因为过程所教会我,我的导师教会我,在这个时候我们更要继续选择相信,相信未来、相信理想、相信身边人不是对手,而是榜样;相信规则可以战胜潜规则、相信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也讨不来;更重要的是,也要相信我们自己。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中国科研一定可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最后,我谨代表全体毕业生再次向老师、家人以及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同时,真诚祝愿2018届全体毕业生,在今后的人生中,拥有似锦的前程。并始终坚持“博学笃志,格物明德”,做不被洪流吞没的那一滴水。你我共勉。

      谢谢!

    责编 :脱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