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苑人物

民盟中国科学院团队在科技助力广宗县乡村振兴的田间试验中取得成效

  • 河北省广宗县是民盟中央的定点帮扶县。1986年河北省广宗县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开发重点县。1991年,时任民盟中央主席费孝通了解广宗的贫困后,把广宗定为民盟中央扶贫联系点。自此,民盟中央带领民盟人致力于这片土地的发展建设工作。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2019年5月,河北省政府批准该县退出贫困县序列。但如何让脱贫的广宗县更好地发展下去,依然是民盟中央心之所想。

    2021年,在民盟中央社会服务部的组织下,民盟中国科学院委员会的20多位盟员到广宗考察。自此开启了民盟中央带领下的中国科学院盟员科学家科技助力广宗县农业生态增产提质的试验之旅。

    民盟中央科技委委员、民盟中国科学院委员会副主委、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何裕建教授回忆到:“记得2021年6月上旬,我们民盟中国科学院委员会几十名盟员科学家在盟中央社服部的协调下,第一次来到广宗交流、调研。听说当地主要农产品之一是葡萄,但产量与品质有提高空间。我当时猜测当地土质可能存在问题。期间,跟大家一起去葡萄地参观时,我顺便取了土样带回了北京进行分析。发现广宗土壤属盐碱地沙质土,其物理、化学、生物学指标均或多或少不正常。

    2022年7-8月,我们去广宗对葡萄、桃树、谷子、玉米等进行了针对性的、实地田间土壤修复改良的小范围试验,效果显著。

    2022年底,我们在广宗常阜村乘胜而为,又进行了20亩冬小麦的生态土壤修复改良试验,在相对于采用农药化肥除草剂的老种植方法成本不增加的条件下,也取得了增产提质丰收,取得了亩产增收百斤的成效。”

    同是2021年,在何教授建议下,当时均在广宗县挂职的民盟中央社会服务部副部长张红全、干部孙剑豪,为了广宗县进一步发展,与当地农业骨干对全国和河北的主要生姜种植地进行了深入调研。在与社会服务部刘部长和高育红部长周密研讨后,认为生姜种植是帮助农民致富的好项目,决定在广宗开展生姜种植试验。

    但广宗县之前没有种姜的历史,因而农民们怕赔钱、不敢种。为了验证在广宗县种植生姜的可能性,民盟中央社会服务部决定投入资金扶持当地开展生姜种植,时任常阜村书记的高建刚接受了任务,开启了广宗县的生姜种植之旅。2021年采用传统方法,恰值疫情影响等多重因素使得生姜种植未见成效。2022年,随着何裕建教授在广宗县土壤修复改良与生物防治田间试验效果的逐渐显现,何裕建教授的土壤生态重构技术被引进生姜种植。自今年2月份生姜育种开始,试验效果就牵动着民盟中央、民盟中国科学院委员会以及常阜村高建刚书记的心。四月开沟下种、架棚,七月拆棚施灌土壤修复剂……每一次的技术关键点,民盟中国科学院委员会钱越英与盟员都会驱车到生姜种植试验地实地考察和技术督导。

    为了确保生姜在关键生长季的茁壮生长,2023年9月16-17日,何裕建教授、钱越英和闫云霞再次来到常阜村。在广宗县人大陈军副主任的陪同下,何裕建在生姜地认真指导,从生姜烂脖子病的防治到水溶肥施肥过程的注意事项,一一嘱咐高书记。为了确保水溶肥的正确配制,在常阜村村委会的水溶肥保存地,再次与高书记做逐步确认。

    在生姜试验田(从左到右:钱越英、何裕建、高建刚、陈军)

    何裕建(左)和高建刚(右)在广宗生姜试验田

    高书记不无骄傲地亿介绍,2021年准备一起种植生姜的邻县,由于2年种植不成功,现在已经放弃试验。我而们的生姜试验田,今年保守估计毛收入1.2万以上。何教授回应,当前生姜的状态虽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后期加强水肥管理,今年争取亩产毛收入2万元以上应问题不大。作为国际市场高质量需求缺口很大的生姜种植,比种当地的普通作物的收益高很多。本次试验的成功,将有利于生姜种植在广宗县的推广。

    7月份,高书记在钱越英考察督导施灌土壤修复剂时,提出了是否可以在自家的阳光玫瑰葡萄园中,采用何教授的土壤生态重构水溶肥种植葡萄。钱越英表示完全可以,并鼓励高书记,一起完成施灌。两个多月后的今天,高建刚书记带大家参观了他的30亩葡萄园。他高兴地向大家汇报,采用何教授的土壤生态重构法和相关产品后,亩产由往年3000斤,增加到今年的5000至6000斤,大于50%增产。品质从往年一串葡萄最多重2斤,提升到今年每串葡萄至少3斤,单串葡萄的产量明显比周边常规种植的葡萄高一倍以上。他还表示由于产量、品相俱佳,目前自家葡萄已被超市全部预订,而周围乡亲的葡萄园均尚无着落。自家葡萄的成功,引来乡亲们频繁参观。骄傲和满足溢于言表的高书记说:我虽然不当书记了,却能专注做葡萄种植、生姜种植和管理。他一再感谢民盟科学家的指导,并表示明年准备带动乡亲们一起种葡萄、种姜,争取靠品质站稳市场,共同致富。

    何裕建(右)与高建刚(左)在他的葡萄园中交流

    何裕建教授感慨到:“2021年6月-2023年9月,这3年之间,我们民盟团队,发挥专业所学,从点滴如取土样小事做起,一步一脚印,为践行民盟费孝通老主席几十年前考察广宗时提出的“沙里淘金”之富民梦想与期待做了一点实事,目前终于取得了一点成果,虽感不易和仍需努力,但稍感欣慰。”

    何教授也特别说,在广宗有点小成绩了,一定要致谢民盟中央社服部各位领导、民盟中国科学院委员会各位同仁、广宗县委县政有关领导、常阜村村委会和乡亲们!

    附:何裕建教授的土壤生态重构技术简介

    何裕建教授的土壤生态重构技术发源于2013年他开始关注土壤修复改良与生物防治,目的在于解决全国农业因多年来滥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引起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指标的不正常。土壤健康和正常,为作物增长提质、恢复原有风味和食品安全提供基本保障。

    何裕建的土壤生态重构技术采取和不限于如下内容:用筛选好的微生物组合降解土壤中的常用农药残留,恢复土壤正常的pH,降低盐渍化,提升有机质,均衡其中微量元素含量,使用筛选好的土壤益生菌进行拮抗或抑制病原菌等。避免了传统的化肥、农药、除草剂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此技术不产生次生污染,生态环保,成本低,且简单易行。

    自2013年起,何教授采用此土壤生态重构技术思路,解决农药化肥除草剂种植模式引起的各种后果,特别是解决作物的重茬/土传/连作障碍等常见难题。例如,他以实验室研究和田间试验为支撑,在湖南永州市解决了著名的世界难题—柑橘黄龙病的可防可控不可治的难题、姜瘟病和姜茎基病、香芋软腐病等问题;在海南和广西试验成功解决了槟榔黄化病、百香果和番石榴根腐病、八角炭疽病、桉树青枯病等问题;在河北沧州解决了金丝小枣严重退化问题;在北京解决了怀柔特产红肖梨退化问题并正试验解决板栗的质量退化问题;在北京郊区的蔬菜种植试验,明显增产提质恢复了原有风味。今年,何教授将田间试验拓展到了新疆,进行沙漠/盐碱地的治理和改良,也已取得了很好的阶段性成果。

    民盟中国科学院委员会闫云霞供稿

    (原文链接:https://www.bjmm.org.cn/html/1//484/531/551/14647.html

    责编 : 脱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