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大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志愿者完成工作任务
北京2022年冬奥会赛程于2月20日结束,共有7个大项、15个分项和109个小项完成比赛,多国运动员登上领奖台,刷新多项奥运纪录、世界纪录。中国运动员以9枚金牌、4枚银牌、2枚铜牌收官。 冰雪盛会邀约下,各国之间因疫情阻隔的步伐再次被牵动。赛场内,奥运健儿聚首相拥;赛场外,志愿者们同心协作,用智慧创新的服务助力赛事精彩升级。国家越野滑雪中心承担冬奥会越野滑雪和北欧两项的比赛保障,作为仅服务冬奥会的赛区场馆之一,将在2月20日完成使命。服务其中的9名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冬奥会志愿者也将圆满完成工作任务,在按要求完成隔离观察后,他们即将带着沉甸甸的回忆与收获满载归来。 国科大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志愿者共度除夕 特别的缘分相聚冬奥 国科大2020级海洋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李桂先的冬奥志愿者面试时间刚好撞上了《高等天气学》课,只能请假去参加,考题与课堂内容却巧妙契合:“其中一题是‘气象条件对滑雪比赛的影响’,刚从课堂出来的我答得特别顺畅,冥冥中似乎有一种力量在帮我!” 就这样,李桂先成功通过选拔,成为了一名冬奥会志愿者,担任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场馆运行中心助理,负责场馆的通行控制以及日常公文的处理。 正在处理公文的李桂先(右) 同样被一份相似的顺利眷顾,国科大2020级气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吴雨飞的考题和自己课题组的研究方向不谋而合。 “面试官问我,对张家口气候条件有什么了解?”吴雨飞所在的课题组研究方向是地形降水,而她聚焦的地域正是华北地区,所以说起张家口山区的气象条件便“信手拈来”:“越野赛场比赛线路分为上坡、下坡、平地,各占三分之一;最高点和最低点的温度、风速都有很大差异;越野比赛多在下午傍晚进行,下坡风显著,平地温度低,风力强……” 吴雨飞在了解场地地形图 不同的际遇,相似的缘分。一群热爱冰雪的年轻人带着他们多样的专业方向相聚冬奥,将自己的兴趣和智慧汇聚成志愿服务的靓丽勋章,小而美好地闪光着。 难忘时刻有幸在场见证 2月5号比赛首日,越野滑雪女子双追逐赛正在紧张进行,国科大2020级大气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邓世雅和同伴在国家越野滑雪中心技术楼三层的场馆运行指挥室,位置正巧在视野开阔的观众席正上方。“在场志愿者以及工作人员在窗前栏杆旁排得整整齐齐,屏住呼吸,冲线那一刻,全体欢呼雀跃,为挪威选手夺冠欢呼。这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首金,也是我第一次亲眼见证奥运金牌诞生。” 邓世雅整理物资信息 吴雨飞的冬奥记忆同样丰盛多彩。“有幸成为冬奥会中‘离镜头最近’的志愿者之一,是考验,更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作为摄影助理,吴雨飞需要协助媒体记者在固定点位拍摄,她与伙伴们共同目睹了太多难忘瞬间。他们见证过在动作失误时,选手们如何在跌倒后咬牙坚持;共情于健儿们每次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冲刺压线的不悔;也感动于摄影记者久久等待阔别多时的运动员朋友后相拥而泣……每声呐喊,每场冲刺,每次拥抱,长久印刻在心,化为前行能量。 摄影点位培训 吴雨飞协助媒体记者固定点位拍摄
在场见证的幸运之余,志愿者们的日常更多的是埋首工作的擦肩而过:错过开幕式、错过国际冬奥会主席巴赫的礼物派送,错过与奥运健儿的合影……如今回忆那些遗憾和插曲,邓世雅表示,“成为志愿者便是愿做一片燃烧的小雪花,只要能助力冬奥,都是幸福的。” 创新服务贡献点滴智慧 延续着日常攻关科研课题的习惯,国科大冬奥会志愿者用敏锐视角观察工作流程,尽力让日常工作焕发新生机。“连续工作几天后,我们很快意识到,当前的工作分配不够合理,劳动力有剩余。”于是李桂先和值班同伴用更加科学的方式重新调整和分配了排班时间和工作量,全新的人力资源调配方案让场馆经理眼前一亮。 李桂先也在志愿工作中收获着科研启发。除雪时,他意外发现张家口的雪质与许多地方都不同,这对于李桂先正在研究的课题“地球系统模式”来说,雪质的不同有可能成为影响该模式运行后精确度的关键因素。李桂先表示,结束冬奥会志愿服务后将马上回学校着手验证这一思考是否能取得新突破。 “科研精神不仅存在于课题中,志愿服务工作的每个细节都在体现我们的专业素养。”看似并不难的场馆引导职责,但真正把这一“穿针引线”的工作落地做细,需要下很多功夫。邓世雅与队友早在岗前培训之前就一起学习场馆分布图纸,主动试走和探索路线,提前整理常用语料库,以便更专业高效地接待外国友人。
始于热情的工作想要保质保鲜,靠的是严谨的态度持久雕琢,各式各样的笔记成为见证志愿者成长的路标。李桂先一笔一笔记录着琐碎又繁多的公文细节,吴雨飞将服务常用对话做成中英文对照备忘录带在身边。图示、备忘、表格、便利贴……他们用细致与耐心一点一点打磨工作能力。 吴雨飞整理的中英文对照表 筑梦冰雪 走向未来 参与制造精彩,同时收获精彩。正如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主席沙希德的感言:“北京冬奥会将有助于展示人类的韧性、团结和对幸福的追求,它将是超越地缘政治,促进全球团结、和平和人类创造力的重要机会。”从拼搏健儿到幕后人员,从团队伙伴到外国友人,他们的担当付出与团结一心,扎根在青年志愿者心底,沉淀着体悟与成长,在未来悄悄绽放。
在邓世雅看来,类似冬奥盛会,许多积极向上的事情都遵循着正反馈规则,付出越多收获越多,下一次便会有更大的勇气。“想为祖国贡献一点力量,这一执念帮助我当时冲破所有的担忧和顾虑,未来也是如此,犹豫时给自己一次机会,无论结果如何都不再遗憾。”
李桂先则切身感受到一届盛会背后的团结奉献,坦言这些体悟将影响自己科研协作之路。“一场赛事绝不只是电视荧屏中那样刹那绽放,它幕后涉及二十多个领域协作,筹办周期多达数年,无数人舍弃休息,放弃团聚,只为一个共同目标。”
正如吴雨飞工作间里贴着的口号:“Who do we take care of?Each other!”“How do we do that?—Together!”精诚合作里志愿者们互相信任、彼此支撑,收获一份凝聚而生的勇气和力量,并将光与热在智慧服务中不断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