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随笔

朱崇源:坚定地走好自己选择的路

  • 朱崇源,男,山东青岛人,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2025届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任2109班心理委员。本科期间GPA与综合素质测评成绩为专业第一。曾获国家奖学金,国科大优秀毕业生、三好学生标兵,一等学业奖学金等荣誉。本科毕业后继续在国科大继续深造,培养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朱崇源

    初识国科大

    在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时,我对自己未来的道路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那时的我了解到国科大能够自由转专业,具有丰富的教学与科研资源和师资力量,是“离科学最近的地方”。

    于是,一直有着一个科学家梦想的我来到了国科大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郭永怀力学实验班)。最初我对于自己最终要选择哪个专业十分纠结,直到在大一时学院组织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力学所”)进行参观,在导师交流会上,我了解到了生物力学这一方向,瞬间感觉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于生物与力学这两个学科较为感兴趣,高中时还学习过两年生物竞赛,于是,我便确定了未来努力的方向。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在国科大的学习生活

    国科大的专业课程十分充实且“硬核”,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回忆。赵亚溥老师的《力学》和《连续介质力学》课程每次都能将黑板写满,更在教学之余不断向我们普及有趣的科学史和顶尖科学家们的故事。徐晓平老师和方明老师的《线性代数》课程为我打下了扎实的数学基础。王展老师的《工程科学中的应用数学方法导论》让我学会了力学中的常用数学手段,其中精妙复杂的推导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余永亮老师的《流体力学》带领我走入了有趣的流体世界,由于在课程上的优秀表现,我还有幸担任了余老师的助教。除此之外,国科大还有着许多极具意义的课程,不但为我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大大拓宽了我的眼界。

    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国科大浓厚的科研氛围也不断影响着我。课程的老师们大多是一线科研人员,课程中时常穿插着最新科学研究的讯息。我遇到听不懂的内容会及时提问,老师们对于我繁多的问题总是极其耐心认真地解答,他们严谨认真的态度不断影响着我。李家春院士以八十多岁高龄坚持为我们授课,老师们让我见到了科研工作者们的风范。大一组织的力学所参观中,我们参观了钱学森先生和郭永怀先生的办公室,两位先生的伟大事迹深深打动了我,也让我认识到力学这一门跨越“上天入地下海”学科的重要性,坚定了自己想要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的理想。

    在《连续介质力学》课堂上推导公式

    在国科大的科研探索

    大一时的交流会上,我选定了生物力学这一方向,随后也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我作为国科大队伍的一员参加了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属于硬件组的一员,主要负责实验装置的设计与组装。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我掌握了3D建模与打印等实用的生物力学技术。2023年,我们的项目:NOX—以群感为基础的新型生物小分子检测平台取得全球金奖,进入全球本科队伍前十名,获得了Best New Composite Part单项奖以及两个单项奖提名,是学校历年的最好成绩。在国科大,每位同学可以选择一名老师作为自己的学业导师。在大一的交流会后,我果断选择了交流会上生物力学课题组的龙勉老师作为我的学业导师,龙老师为我详细介绍了生物力学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让我了解科研人员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并且还经常关心我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龙勉老师、杜宇老师的指导下,我成功申请了大创项目和“启研计划”,进行器官芯片相关的研究,使用微流控的手段构建体外器官模型,为疾病模型和药物筛选等带来便利,其中大创项目还被学院推荐为国家级大创项目。2024年秋季学期,我通过了学校的层层选拔,前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生物工程专业进行访学,修读生物力学、生物微流控等相关课程,对自己欠缺的生物学知识进行补充,所修课程均取得A和A+成绩。除了生物力学之外,我还参加了学院的科研实践项目,在王一伟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小组设计了一款可变形四旋翼无人机,实现了成功试飞和空中变形。

    参加IGEM竞赛设计硬件

    IGEM竞赛夺金

    访学期间与生物力学课程教授合影

    参与设计的可变形四旋翼无人机

    在国科大的校园生活

    学习之余,我也积极参加校园活动。大一起我就加入了FIT健身社,并在大二担任了一年训练部部长;大二时我加入了本科学生会社团中心部门,参与策划组织了社团文化节、音乐之夜、社团招新等活动,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养。作为郭永怀力学实验班的一员,我还参加了山东荣成的首届“永怀科学营”,学习郭永怀前辈的科学精神,并在最后的结营仪式代表学校进行发言。

    社团中心部门社团文化节合影

    首届“永怀科学营”结营仪式代表学校发言

    四年时间转瞬即逝,在国科大的四年充实且美好,感谢学校老师与同学的帮助与支持。曾经无论是志愿填报还是专业确认,我都时常焦虑迷茫,但是现在的我明白,世上没有一定正确的选择,要让选择变得正确,就要相信自己所选所走的道路就是最好的道路,一直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责编 :脱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