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北京工业大学卢全莹教授在经管学院分享碳排放和碳中和相关研究

  •   12月30日,经管午餐学术研讨会邀请北京工业大学卢全莹教授带来题为“Decarbonization Scenarios and Carbon Reduction Potential for China’s Road Transportation by 2060”的在线学术报告,分享碳排放和碳中和相关研究。

      卢全莹,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校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环境经济与政策分析、经济分析与预测。现已在Nature子刊、Energy Economics、Energy Policy、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Quantitative Finance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3部,参与撰写多篇政策研究报告并获得采纳。

      卢全莹从碳排放量占比和碳中和可能的完成度方面说明了中国公路部门的碳排放和碳中和研究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列举中国现有关于交通部门的节能减排和电气化推广政策展现中国对于交通部门全面实现碳中和的决心。在该研究中,卢全莹提到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使用对节能减排的重要性,提出构建中国道路交通低碳转型模型来设计相关政策情景从而实现碳中和以及巴黎协定目标的问题。这项工作基于中国高频乘用车销量数据和机动车驾驶行为实时监测大数据,通过建立自底向上的核算框架形成了中国道路交通部门跨城市的高频碳排放数据库,并基于此,围绕我国的“双碳”目标,构建了中国道路交通低碳转型规划模型(CRT-LCTP),通过技术情景分析,给出了我国中长期道路交通碳中和转型路径。

      介绍完主要研究问题之后,卢全莹阐述了文章的主要研究结论。尽管考察期内(2016-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实现了4倍增长,但其占总机动车的比重依然较小,道路客运交通排放的年均增速依然高达20.5%。碳排放的空间异质性明显,一、二线城市碳排放具有“存量”特征,而郑州、重庆等中西部地区碳排放预期增势强劲。交通电气化的减排效果显著,但当前有限的电动车扩散规模限制了其减排潜力。结果显示,若电动汽车消耗的电力来自火电,则当前交通电气化的减排贡献仅为0.6%,而若电力来自水电等清洁能源,则减排贡献可进一步升至1.4%。此外,研究还发现地区经济发展与居民的购车意愿并不总是正线性相关。再者,卢全莹基于CRT-LCTP模型测算了不同政策情景下2020-2060年的中国道路交通结构的变化和CO2的排放路径。情景分析的结果表明,交通部门实现碳中和的挑战较大,但强化政策情景下,道路交通的碳排放达峰时间可与国家自主贡献目标(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承诺的时间点基本一致,峰值水平约为1330.98 Mt。交通电气化和机动车总量控制是最大的减排贡献因素,道路交通系统中燃油车的存续惯性将为该部门实现净零排放带来较大难度,未来其碳中和的实现可能依赖于强有力的燃油车强制淘汰和更实质性的交通低碳化转型。

      最后,卢全莹简单说明了研究方法和数据库的核算过程,进一步介绍了中国道路交通能耗和排放的计算以及不同情景的关键性指标的设置及地级市层面的不同车型和不同燃料类型的保有量数据和跨城市的碳排放数据核算。

    责编 :贺静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