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讲堂】八旬教授王炳华漫说新疆考古
你可曾远赴长白山,只为赴“瓶邪十年之约”?你可曾自驾于茫茫沙漠,遥想胡八一探索精绝古城的惊险?这诚然是小说家天马行空的想象,却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对于考古记忆的源泉。
茫茫戈壁、皑皑雪山、小河女尸、楼兰古城,新疆以其独特的异域风情吸引着无数游客。9月28日晚,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明德讲堂邀请了来自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的王炳华教授,带领国科大600余名学子品尝新疆考古的酸甜苦辣。
讲座现场
9月28日下午,淅淅沥沥地秋雨抵挡不住国科大学子的热情。讲座开始前一个半小时,雁栖湖校区教二101教室门前就已经挤满了来听讲座的学生,还有同学不断地赶过来,学校陆续开放了两间直播教室。来自计算机所的一位女同学说:“《盗墓笔记》这本书我读过好多遍,这次能近距离地接触考古专家,一定不能放过。”她的话引起了在外候场的许多同学的共鸣,此外,也有很多同学是因为喜欢西域文化而来。
下午6点半,讲座准时开始,王炳华首先介绍了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理环境。他谈到,特殊的地理位置铸就了新疆大地无法取代的战略位置。新疆地处中亚腹心,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的最重要的廊道,与祖国腹心休戚与共,不可分离。随后他还介绍了新疆文明与东西方文明,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文明的碰撞、宗教的冲突、内里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都值得我们深思。
王炳华介绍了他四十年考古生涯中一个个令人惊讶的成就。通过一张张承载着西域古国三千年厚重历史的照片,配合着他细致的讲述,让在座的同学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千年前的新疆。
年逾八旬的王炳华教授持续两校小时,全程站立完成讲座。讲座结束后,同学们意犹未尽,纷纷到讲台前向王教授提问。当被问及很多人对考古这门学科抱有偏见,认为是一门无用的学科的时候,王炳华说:“考古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看似很少,但是对一个地区的历史延展很有意义,要比历史书上的记载生动得多,对增强一个地区的文化认同感有很广泛的意义。如何让别人更认同我们的文化,就必须要有更详实的史料支撑。而且,我认为一个地区的发展,在于新的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当我在新疆考古时看到2000多年前的楼兰古城的储存水的技术到现在还在用,我想到的不是文化传承的连绵不绝,而是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应当利用自己的所学知识,改善民众的生活环境。”
王炳华与学生交流
几十年的新疆考古,对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王炳华指出:“新疆的考古证明,中国和中亚的交流,甚至是南亚和非洲的交流,从几千年前就开始了,经济与文化交流可以产生灿烂的、文明的火花。现在进行的‘一带一路’建设,正是新时期的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新疆的考古有利于‘一带一路’的沿途民众能更加拥护‘一带一路’战略。”
主讲人介绍:王炳华,1955年入学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60年入职新疆考古研究所,曾任研究员、所长。对新疆考古、西域文明有相当的研究。退休后曾应聘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特聘教授、博导;现为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学者。
【明德讲堂】创办于2012年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培育研究生人文素养而设置的系列讲座,包括思想、社会、历史、文艺和人生五大系列,每学年举办100场。讲座邀请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做主讲人,从各个侧面透视思想世界、社会万象和冷暖人生,致力于国科大研究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责编 :余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