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明德讲堂M527报道:表象下的真实——从摄影的发明到照相现实主义绘画

  •   2018年11月6日晚,明德讲堂第527期讲座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举行,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曹敬平副教授受邀主讲,为同学们带来题为“表象下的真实——从摄影的发明到照相现实主义绘画”的精彩报告。艺术中心牛锡桐老师主持了本次讲座。

      曹教授首先从绘画的本质开始讲起。他认为绘画是一门视觉艺术,是人对自然的视觉感应和摹仿,是在二维平面上展现三维世界。西方中世纪时期的绘画作品运用了“凹凸法”,到14世纪时出现了“主大从小”的绘画方式,而到了15世纪则出现了光影的表现,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从二维平面到展现三维幻觉空间的重大转变,而在中国宋朝时期的绘画作品中也相似的出现了类似的转变。

      文艺复兴时期油画的出现将整个绘画史在再现自然的深度上推进了一大步,而在那时,艺术家的任务是像镜子一样地反映自然。曹教授认为,人类自身有着“真实地”再现现实的欲望,艺术家想用画笔描摹自然,向自身再现现实的能力极限挑战。艺术家认为自然是完美的,达·芬奇等人研究了绘画模仿自然的规律。他们努力在平面上制造三度空间的幻觉,制造“真实感”,将比例、透视、解剖及线、色彩的运用服务于写实要求。

      摄影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世界的方式,照相技术出现伊始,摄影师为了追求油画的质感,通过对底片的再加工刻意模仿西方绘画的创作主题。而同时,摄影对绘画记录功能产生了冲击——绘画中“逼真”的再现变得不再重要。绘画的主要目的变成了表现自我、表现精神,抽象主义绘画风格应运而生,二战后,西方现代艺术中心由法国转移至美国,滥觞于欧洲的抽象主义运动在美国以抽象表现主义的兴起达到鼎盛。

      但是,抽象表现主义作为艺术家主观意念随意流露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创作手法和实际结果使其与外在世界的联系削弱,在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发展的同时,在其内部也孕育了它的衰退,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客观具象形式的波普艺术和后来的照相现实主义等艺术形式。照相现实主义画作是对客观世界的复制品──照片进行再复制于画布二维平面上的作品。

      最后,电脑、互联网络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也剧烈地影响着我们的观念。曹教授认为,随着科技文明的发展,我们的视觉经验及艺术观念也将发生转变,对客观世界的复制必将跨入新的领域。

       

    主讲人简介:

      曹敬平,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研究领域:油画,丙烯绘画,致力于中国当代语境下的绘画创作,以及中西绘画语言结合的探索研究。作品及文章发表于《艺术当代》、《当代艺术家》、《东方艺术》、《国家美术》等杂志及《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史》等书籍,《曹敬平》个人画册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责编 :黄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