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科大学科交叉沙龙在物理所举办

  • 11月23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学科交叉沙龙(以下简称“沙龙”)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举行。

    本次沙龙由国科大学位办公室、物理所研究生部、国家天文台教育处指导,物理所研究生会、国家天文台研究生会、他山学科交叉创新协会主办,国科大金融校友联合会AI专委会、国科大创新创业联合会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的数十家研究所研究生会协办。国科大学位办公室主任乔晗、校友会办公室主任刘红雨出席并致辞。沙龙由物理所研究生部副主任成蒙主持。国科大副研究员王赫、国科大金融校友联合会副秘书长兼AI专委会主任郭晓乐、股权专委会主任岳志强、国科大校友会孙燕新、任晓琴、国科大创新创业导师、亚杰基金合伙人谭茗洲等嘉宾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数十家研究所和北航、北理工、中国农大等高校的共计四十余名青年学子共同参加此次沙龙。

    成蒙致欢迎辞

    成蒙主持并致欢迎辞。他首先对与会者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物理所联合兄弟院所组织学科交叉沙龙的初心。他指出,随着科技创新和发展,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科学研究范式变革的新路径,对于构建创新文化和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最后,他对所有为沙龙付出努力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感谢,并期待未来大家能有更多交流与合作。

    乔晗致辞

    乔晗在致辞中介绍了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的重要性,鼓励青年学子进行原始创新研究,强化初心使命、赓续优良传统、传承科学精神、奋勇开拓创新。她鼓励青年学子在沙龙交流中以开放的心态、求知的热情,浸润多学科知识,把握科学前沿学科交叉的机遇与挑战,并始终心怀祖国,以服务国家和社会为己任,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不断追求创新,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周笑寒作《医学影像新发现:人体“支撑网”的结构、功能和行为》报告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博士后周笑寒以《医学影像新发现:人体“支撑网”的结构、功能和行为》为主题作学术报告。报告介绍了人体内一个类似“缓冲垫”的网状结构——筋膜:它不仅支撑器官,还传输营养和信号,类似于“类经络”系统。周笑寒提到,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团队详细绘制了这一网络,并开发了新型造影剂以清晰观察筋膜中液体流动,发现对穴位的弱力刺激能显著改善睡眠质量,为未来诊疗提供了新思路。

    班新伟作《寄生植物的生存智慧和破解之道》报告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博士生班新伟的报告以《寄生植物的生存智慧和破解之道》为主题,详细介绍了寄生植物的生存智慧,同时在全基因组尺度上揭示寄生植物的完美进化。此外,班新伟对寄生植物和人类关系进行简单讨论,并介绍了寄生植物的寄生机制以及防御宿主免疫方面的重要科研进展,最后对本领域与合成生物学、化学、材料学、人工智能等学科的融合交叉进行展望。

    房泽锐作《大模型时代的芯片与系统》报告

    中国科学院大学前沿交叉科学学院博士生房泽锐作以《大模型时代的芯片与系统》为主题的报告。房泽锐深入探讨大模型及其核心算子对加速器芯片提出的新计算需求并围绕AI芯片性能评估标准,重点介绍了异构计算解决方案,包括通用图形处理单元(GPGPU)、张量处理单元(TPU)以及存算芯片(CIM)技术。房泽锐强调了软硬件协同设计在提升AI芯片性能中的关键作用,展示了如何通过优化算法和硬件架构来实现更高效的计算,为听众理解在大模型时代,芯片与系统如何共同进步,以支撑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发展等方面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

    乔晗、刘红雨、成蒙为报告人颁发纪念证书

    刘红雨作点评

    刘红雨随后对报告进行点评。她首先对三位报告人的分享及多学科视角的提问给予了肯定,高度赞扬了报告人及提问者所展现出的科学探索精神。随后,她强调了在场校友与在校生未来加强联动与交流的重要性,并最后呼吁大家要传承和发扬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精神及“两弹一星”精神。

    圆桌论坛环节

    圆桌论坛环节,国科大副研究员王赫、国科大金融校友联合会副秘书长兼AI专委会主任郭晓乐、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博士生李天峣、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博士生王雪萍作为嘉宾,物理所博士生、他山学科交叉创新协会创始人郑博元担任主持,围绕“研究生的跨学科生态建设”为主题展开对话讨论。

    参会者合影

    本次沙龙主要面向科研一线的研究生,旨在促进科学知识的传播与跨学科交流生态的建设,努力探索基于新时代学科交叉需求实现人才自主成长的创新路径。

    责编 :脱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