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冰松院士做客物理科学学院“格物明理”讲座:强相互作用诺贝尔奖漫谈
物理科学学院是全国本科物理拔尖基地,为了增加院内本科生的学术交流,拓展院本科生的视野,激发本科生的科研兴趣,本学期物理科学学院开办了“格物明理”系列学术讲座活动。第二场讲座于11月26日下午举行,邀请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邹冰松院士作题为《强相互作用诺贝尔奖漫谈》的报告。
邹冰松,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1987年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0年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0-1992年在瑞士国立粒子物理核物理研究所PSI做博士后;1992-1998年受聘于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在英国国立卢瑟福实验室工作。1998-2012年回国在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理论室工作,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12-2017年任中科院理论物理所副所长(主持工作)。现任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西班牙瓦仑西亚微粒物理研究所IFIC国际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专业核心期刊Nucl.Phys.A的Supervisory Editor。2001年获中科院人才项目终期评估优秀奖励基金,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3年获中组部、中宣部、中统部、人事部、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授予的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4年入选国家七部委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9年获中国物理学会吴有训物理奖,2011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2013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邹冰松院士主要从事中高能核物理和强子物理理论研究。对标量介子谱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发现和确立多个标量介子做出重要贡献;在反核子和J/y物理研究中开拓了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开展核子和超子激发态研究的新项目,使我国在重子谱这一国际物质微观结构研究前沿领域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提出重子中的五夸克成分可能主要以某种特定的夸克集团形式存在的新见解,解释了传统夸克模型遇到的一些突出的困难,预言了在4.3GeV和11GeV附近分别存在隐含粲味和底味的五夸克态,得到新近LHCb实验观测的支持。
本次交流会在玉泉路教学楼阶二(5)进行,80余位大三,大四本科生参加,另有3位老师到现场参加学术交流。邹院士报告十分精彩,语言风趣幽默,把强相互作用的百年历史生动的呈现出来,对几十位诺奖获得者进行介绍,让所有听众受益匪浅。报告过程中线下本科生积极提问,学术报告不知不觉持续了90分钟。物理科学学院郑阳恒副院长为邹院士授予格物明理讲坛的纪念牌。第二次讲座成功举办表明物理科学学院坚持拔尖基地的系列高水平报告的决心,为拔尖基地的学生提供了聆听学术泰斗和接触学术前沿的宝贵机会。
责编 :李暄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