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刘嘉麒院士线上开讲院士大讲堂“自然灾害与人类生存”

  •   2022年2月13日上午9:30,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团委主办,学生会承办,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会、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生会、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生会、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生会、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学生会协办的第64期“院士大讲堂”开讲。受疫情与假期影响,本次活动采用线上方式举行,吸引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国科大学子参与并踊跃与刘嘉麒院士互动。

      刘嘉麒应邀给广大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自然灾害与人类生存”的讲座。刘院士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对中国东北、西北、青藏高原和南、北极等地区进行过广泛地质环境调查,在火山地质与第四纪环境地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刘嘉麒首先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切入点,将地球发展进程的46亿年投影到一天24小时,形象地向同学们展示了人类纪元之初步以及人类与大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恶化和自然灾害频发,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的过程中给自身带来了灾难。

     

      接下来,刘嘉麒归纳了六类主要的自然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空间灾害和其它灾害,并解释了它们的成因。刘嘉麒还对地震、火山喷发、海啸、沙尘暴、赤潮的形成机制和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度剖析,并指出了它们带来的后续次生灾害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火山喷发对气候可能带来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是导致局部地区降温、多雨的“阳伞作用”;二是会引发由于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局部增温形成的“温室效应”。而此次汤加火山喷发对气候的影响就主要体现为“阳伞作用”。

      随后,刘嘉麒对我国的地形和气候特征与灾害频发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指出环境退化对灾害发生的影响不容小觑,强调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最后,刘嘉麒就提高认知水平、减灾抗灾能力对灾害防控的必要性进行了说明,并表示我国自然灾害防治层面仍存在缺口,但在对待自然灾害方面,我国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人道主义,在防灾、救灾、减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刘嘉麒还鼓励青年学者积极探索灾害发生规律,为提高我国灾害抵御与预测水平不断奋斗。

      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刘嘉麒对大家的问题进行了耐心地解答。对于气候变暖,刘嘉麒提到由于气候变化历史上是冷暖交替的,在观测气候变化的同时,不应忽视气候变冷在长期尺度气候变化研究中的重要性。此外,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国乃至全世界,自然灾害频发,如何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如何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都需要我们共同承担起责任。除了崇高的学术成就,刘嘉麒还积极投身于我国科普事业,致力于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对于为什么要科普,刘嘉麒坦言,自己不过是想将学到的知识回馈给社会,这是一种责任。

      本次讲座正值假期,但同学们学习热情不减。地球科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意义匪浅。新时代要求科研工作者具有广泛的科学认知,在跨学科中寻求发展。刘嘉麒时刻透露出对广大学子的勉励及期望。我们国科大学子应充分利用学科资源,发挥专业优势,为祖国科技发展进步贡献学术智慧!

      “院士大讲堂”活动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宗旨,通过院士与青年学生对话交流的形式,鼓励国科大学子在实践中锤炼求真务实、报国为民、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高尚品格,引导国科大学子成为“学问”与“人格”兼备的科研工作者,激发国科大学子主动承担国家科技战略使命的澎湃动力。

    责编 :脱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