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钱学森精神:在 “两弹一星” 纪念馆聆听科学巨匠的回响

2月20日上午,满怀新学期朝气的号角在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吹响。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意义的纪念馆位于国科大雁栖湖校区,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从萌芽到崛起的艰难历程,也凝聚着无数科研先辈的热血与梦想,一场以“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为主题的讲座在这里拉开帷幕,主讲人是中国科学院科学家精神宣讲团专家、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原副所长王柏懿研究员。
王柏懿研究员
讲座现场
万里归国路,拳拳赤子心
王柏懿研究员的讲述,将听众思绪拉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钱学森在美国深造时,凭借卓越的科研天赋与不懈努力,在航空航天领域斩获多项成就,成为备受瞩目的国际知名科学家。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宛如一道曙光,瞬间照亮了他归国报效的决心。即便美国政府设下重重障碍,甚至对他实施软禁,钱学森归国的信念也从未动摇。
“他舍弃了美国优厚的科研条件和舒适的生活,一心只想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贡献力量。”王柏懿话语间满是对恩师的崇敬,“这份对祖国毫无保留的热爱,让他跨越了所有艰难险阻。历经整整五年的波折,他想尽各种办法,终于登上了归国的航船。”2024级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刘龙文感慨道:“讲述中,我仿佛看到了钱老在困境中坚定归国的身影。这让我明白,爱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像钱老那样,为了祖国这个‘大家’愿意克服‘小家’万难。”来自航空宇航学院的2024级硕士研究生付雅楠则表示,钱先生科研报国的精神深深触动了她,“老一辈科学家们不论出国还是回国,每一步选择完全出于对祖国的热爱,这种无私的‘大我’值得我们深思。”
六次珍贵交集,感悟大师精神魅力
“读书期间,我有幸与钱学森先生有过6次交集。”王柏懿研究员满怀深情地回忆,“一次小座谈、一堂好讲座、一席研学经、一门专业课、一场期末考、一个大报告。”这看似为数不多的几次相遇,却在王柏懿心中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一次小座谈”中,钱学森专注地倾听着每一位学生的想法,眼神中满是鼓励与期待。
他不仅对学术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更在言谈举止间透露出对年轻一代的深切关怀。钱学森先生对每位学生的发言都给予了认真而细致的回应。“仿佛是在与一个老朋友深入交流,而非仅与一位科学巨匠对话”,王柏懿深切地感受到了钱学森先生那份平易近人的风范。
“一堂好讲座”上,“钱先生不时穿插一些自己科研生涯中的小故事,既增加了讲座的趣味性,又让听众们从中汲取到了科研的灵感和动力”。严谨的逻辑和精确的数据之中,灵幻穿插生动比喻和贴切实例,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非专业背景的听众也能领略到科学的奥秘,这正是大师的魅力。
“一席研学经”时,钱先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科研经验倾囊相授,详细阐述了实验设计的关键要点、数据分析的科学方法以及面对困难时的有效应对策略。他反复强调,“科研是一项容不得半点马虎的严谨工作,任何一个细微的环节都可能对最终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
在“一门专业课”上,面对当时中国科大学生学习条件的艰辛,钱先生毫不犹豫地捐献奖金,为每位学生购置计算尺。王柏懿研究员回忆起那一幕,眼中依旧闪烁着感动的光芒。
“一场期末考”是钱学森先生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方式,更是培养学生严谨治学态度的有力手段。考试过程中,他对每一个数据、每一步推导都严格要求,绝不允许有丝毫的疏忽和错误。正是这种高标准、严要求促使学生们打下了严谨细致的习惯和基础——在科学研究的世界里,容不得半点虚假和敷衍。
“一个大报告”中,一笔一划都灌注了他的心血。从整体框架的构建,到每个论点的阐释,他都反复推敲、精心打磨。在手稿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多次修改的痕迹,那些涂改之处,正是他追求卓越的足迹。
科学与艺术并举,多彩人生展智慧光芒
科学与艺术更是在钱老身上实现了完美融合和相得益彰。钱先生科研工作之余常通过音乐和绘画来放松身心并汲取灵感。此外,钱先生还对各类文学作品拥有极大兴趣,广泛的阅读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使得他在科研探索中始终怀揣着对人类命运和社会进步的责任感,坚定了他将科研成果服务于社会的信念。“钱先生用他的一生证明了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两者缺一不可。”王柏懿感慨。这种“互补”方法,2024级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杨善雅也表示深深受益:“除了科研之外,我平时也写写古诗词和学习一些绘图软件,丰富自己身心的同时锻炼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讲座的不仅是一次前辈历程的回望,更是一次生动的科学家精神传承。提问环节,来自集成电路学院的2024级硕士研究生李俊杰率先发问:“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您对即将步入科研领域以及正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后辈们有何忠告?”王老师耐心地回答道:“首先,我希望年轻一代能够树立远大的志向;其次,要保持严谨的科研态度;最后,要打好扎实的基础。”
李俊杰(集成电路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李旭洋提出了一个问题:“我感觉自己的日常的工作单调且琐碎,与理想的科研生活存在差距,在心态上如何调整呢?”对此,王柏懿研究员微笑着回答道:“看似单调琐碎的日常工作,实则是科研路上极为重要的基石。扎实的基础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就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处理琐碎的事务,每一次解决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都是在磨砺你的能力,培养你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技巧。此外,一定好好观察前辈的科研习惯,关注自己的科研领域的前沿动态。
李旭洋(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2023级博士研究生)
“在科研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到底是什么支撑着您和众多科学家前辈们不断前行呢?面对刘雨针对理想信念的请教,王柏懿坦言,“科学研究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但支撑我们不断前行的,首先是对科研事业纯粹的热爱。其次是心中的使命感。就像钱学森先生,他心中装着祖国的航天事业,装着国家的未来,这种使命感给予我们强大的动力。”
刘雨(资源与环境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
讲座将曾经书本中的科学家,拉到科苑学子的身边,“步履不停、全力求索,终有一天,希望我们也能成为他们。”听到于卓浩的感受,王柏懿分享了对国科大学子殷殷期待:不忘初心,接好前辈们的接力棒,做一个全面的人,不仅追求学术上的卓越,更要注重品德修养,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于卓浩(软件研究所2023级博士研究生)
在这片殷蓄前辈嘱托、留驻历史根脉的校园里,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种子正深种在每位学子的心中,激励学子向上生长,向下扎根。
文字/文蓝萱
素材整理/廖安旭
图片/杨皓钧 曹倍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