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唐本忠院士作客第九十一期“院士大讲堂”

  •   11月28日上午,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学生会主办的第九十一期“院士大讲堂”活动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教一楼101教室拉开帷幕。中国科学院、亚太材料科学院以及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唐本忠先生,为国科大学子们带来了主题为《聚集体介观科学:开发介观世界的广袤空间》的讲座,受到学子们的热烈欢迎。

      讲座开始,唐本忠引用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古训,表示此次讲座最重要的目的是和同学们分享做研究的方法,引导同学们如何正确地开展自己未来的研究。

      首先,唐本忠介绍了AIE(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的基本概念,即聚集诱导发光现象。然后,唐本忠从宇宙的基础单元——分子讲起:人类对物质的认识逐渐从宏观到微观,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两种研究体系在介观世界交汇,而介观世界本身,比如聚集体的性质等等还存在许多的未知,需要科学家们进一步去探索。

      一般而言,单个分子的性质决定了其聚集体的性质,二者具有一致性。但是,这一规律并不普遍适用:比如单分子可以发光,而其聚集体不能发光,这一性质称为聚集淬灭发光(ACQ)。类似地,单分子不发光而聚集体可以发光的现象称为聚集诱导发光(AIE)。而AIE这一概念的提出,跨越了漫长的过程:

      “1819年,克拉克发现萤石可以发光但其溶液不发光。

      1853年,斯托克斯在论文中提出:氰亚铂酸盐只在固体发光,但其水溶液与水无异。

      1923年,Perrin提出浓度淬灭效应;

      1955年,Forster再次发现浓度淬灭现象;

      1970年,Birks提出浓度淬灭效应在芳香烃中普遍存在;

      直到2001年,唐本忠课题组首次提出了聚集诱导发光(AIE)的概念。如果说ACQ 是从1到0,那么AIE就是从0到1。”

      之后,唐本忠从结构和性质两个方面讲述了AIE聚集体的实例。如四苯基乙烯以单体存在时,四个单键的旋转会有多种能量转化形式,能量的损耗使得其不能发光;而聚集状态下分子运动受限,就产生了AIE效应。据此原理也衍生了庞大的AIE家族,同时也拥有广泛的应用,比如发光液晶,有机LED等。此外,非手性分子在聚集态获得手性、簇发光(CTE)等例子也引起了同学们的广泛兴趣。

      值得一提的是,在讲座过程中,唐本忠院士一直在讲台下与同学们积极互动,他风趣生动的语言让同学们如沐春风。当谈到实验中出现的无法用现有理论解释的可重复性结果时,唐本忠院士鼓励我们勤于思考,不要着急否定实验结果,因为这很可能就是新的科学发现。

      本次院士大讲堂的举办,旨在让国科大学子一睹院士风采、了解前沿知识的同时,从前辈身上学习科研精神,汲取精神力量,坚定了不忘初心、笃志科研的远大志向。

     

      人物介绍:

       唐本忠,香港科技大学张鉴泉理学教授,化学系讲座教授,华南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联合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以及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高分子化学和先进功能材料研究,在聚集诱导发光领域取得了原创性成果。至今已发表学术论文1300多篇,总引大于110,000次,h影响因子150。从2014年起连续当选全球材料和化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 2017年荣获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以及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现任期刊《Aggregate》主编。

        唐本忠是提出AIE概念的第一人,被誉为“AIE之父”,由此也开辟了一门材料领域的全新学科。AIE是“聚集诱导发光”的英文简称,这种由中国科学家原创的新材料,被《Nature》杂志列为支撑即将来临的纳米光革命的四大纳米材料之一。多年来,唐本忠院士及其团队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并不断突破、取得了很多的成果,成功发展了中国原创的新型发光材料。

    责编 :脱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