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考古学家李超荣做客明德讲堂:探秘海南岛史前人类的踪迹及黎族文化

  •  9月14日晚18:30,明德讲堂迎来了2021-2022秋季学期的首场历史系列讲座。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李超荣老师应邀来到美丽的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探秘海南岛史前人类的踪迹及黎族文化”的专题报告。

     美丽的海南岛位于中国南海西北部,北隔琼州海峡与广东省雷州半岛相望,西隔北部湾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越南相望。岛上动植物资源丰富,地质构造复杂,因此海南岛享有天然的“物种基因库”和最大的“自然博物馆”的美誉。这样一座充满生命力的岛屿是如何孕育史前人类家园的呢?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李老师首先通过一个视频介绍了海南岛的形成过程。1亿年前,海南岛还是和大陆相连的。随着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地下岩浆沿着地壳的破裂带不断侵入和喷发,海南岛上发生了地质的褶皱变形,形成了多处山地。到了6000多万年的新生代时期,地壳运动让部分陆地下陷,被海水淹没。海南岛开始与大陆分离,形成了古琼州海峡。

    李超荣老师介绍海南岛的位置

    寻找史前人类的足迹的关键在于是否能找到远古人类的化石和文化遗物,而这离不开考古工作者们辛勤的野外调查。自2006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和海南省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合作,在昌化江、南渡江和万泉河流域的台地和石灰岩地区的洞穴进行了广泛地野外考察,致力于寻找比落笔洞遗址更早的人类活动遗迹。海南岛上茂密的植被考察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由于可能有人类居住的洞穴周边地势一般较陡峭,考察队不得不借助当地黎族人民的帮助,就地取材搭建梯架完成洞穴发掘。此外,考察队还经常面临着电力紧缺的难题。尽管如此,考察队还是克服万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收获。到目前为止,他们在海南发现了信冲洞、红林采石场和皇帝洞3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混雅岭、燕窝岭、石头崖、酸荔枝园等10处旧石器时代的旷野遗址,落笔洞和钱铁洞2处旧石器时代的洞穴遗址,仙郎洞和石刀洞2处新石器时代的洞穴遗址,另外还获得了丰富的民族考古学的材料。

    在这些早期人类活动遗址中,出土了种类丰富的动物化石和人类使用过的石器,为研究海南岛早期动物群分布、史前人类活动及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2006年5月至6月,古脊椎所和海南当地单位联合对信冲洞化石地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了猕猴﹑熊猫﹑中国鬣狗、中国犀、亚洲象和水鹿等化石。由此可以证明,40万年前海南岛与大陆是相连的。此外,在化石地点还发现了重要的巨猿化石,这对探讨我国巨猿的地史分布、演化和绝灭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李超荣老师介绍海南岛动物群分布情况

    李老师及其团队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在海南最早的古人类洞穴遗址——昌江县王下乡钱铁洞展开的。根据光释光测年结果,钱铁洞遗址距今约6.5万年。考古队在洞内发现了石制品、动物化石碎片和一些烧骨,在下洞发现有石核和石片以及一件加工精致的砍砸器。这一发现将海南的早期人类活动证据提前到了晚更新世。

    除了遥远的旧石器时代,李老师的视野还一路延伸到了新石器时代。他和他的团队分别与2012年和2019年对仙郎洞和石刀洞两处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进行了调查。两次调查工作均采集到了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石砧等石制品。根据文化遗物的特征分别与同地区早期遗址出土石制品进行对比发现,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古人类一直在海南进行着区域性的活动。

    讲座接近尾声,李老师还介绍了他在海南考察时住茅草屋、穿树皮衣、学织黎锦的趣闻趣事,呼吁同学们多多关注黎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此外,李老师还与同学们探讨了考古工作之于传统文化保护甚至拉动当地经济的意义和作用,引发了大家关于公众考古的思考。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从多方面多角度提出了许多问题,李老师都做了详细的解答。同学们纷纷表示从本次讲座中受益良多。

    国科大学子提问

    老师悉心解答

    李超荣老师与同学进行讨论

    责编 :脱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