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一场“意外的”讲座引发的思考

  •   7月2日,驻足停留

      7月3日,身临其境

      7月4日,有感而发

      2号看到海报时,本以为会因为时间失之交臂,但3号突如其来的机会让这场“意外的”讲座引发了我的不断思考。

      在申请国科大暑期学校时,我曾在申请理由中慷慨激昂地写下“希望自己成长为一名拥有复合型知识背景的人才”,但当我听过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吕永龙《生态文明与绿色经济发展》的讲座后,我的理解似乎有了进一步的深入。

      从“海上丝绸之路”扬中华之盛名,到郑和下西洋,民胞物与,四海一家;从北洋舰队的英雄末路,再到国产航母重器下水,中国船舶建造的历史漫长而厚重,然而在BDI指数跌至不到一千的今天,在船厂不断面临危机的今天,在习近平主席提出:21世纪是海洋的时代的今天,在一带一路建设越发重要的今天,这位步伐缓缓的“老人”似乎越来越跟不上年轻的潮流,如何让这样一个传统重工业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下焕发“第二春”,一直是海船人上下求索的问题。



      吕老师的讲座似乎给予了我一个答案,和一系列的思考。

      吕老师的讲座内容一直是围绕着“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两个大主题进行的,这是在两大学科间交叉地带进行的研究与探求,既然这样,是否也可以发掘“船舶建造”与“经济管理”之间的关系呢?例如,可不可以运用循环经济来指导中国造船、拆船行业的进一步转型,在船舶领域也建立一套完善的“绿色全生命周期监测系统”呢?可不可以运用多功能海上平台对于大海环境进行实时监测,不断为“海洋经济”提供数据呢?再大胆一点的进行发散,如果可以存在“互联网+”的发展模式,那么是不是也可以存在“船舶+”的模式呢?是不是也可以通过与各类可能的新型产业结合从而引领船舶建造的新一轮辉煌呢?

      这样的模式不是说一说就可以的,船舶建造发展至今,体系庞大,既有规则多,想要实现这样的结合,很难保证不发生类似于器官移植时的“排斥现象”,这就需要我们拿出科研精神,拥有家国情怀,就像吕老师讲座中提到的英国洛桑实验室那样,盯住一个问题,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做下去。

      如果要问这个时代什么最值钱,可能想法最值钱,复合型知识背景的人才就是要做思想意识的先行者,不是说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就够了,而是要在拥有多层次知识背景的基础上,时时刻刻在脑海里有“融会贯通”这根弦,这或许就是一名复合型知识背景的人才难能可贵也难于培养之处吧。

    责编 :蔡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