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林做客国科大科学家精神报告会
10月25日晚,第三场“传承老科学家精神 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专题报告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雁栖湖校区举行。中国科学院科学家精神宣传团成员何林以《请历史记住他们——“两弹一星”研制带给我们的启示》为题,从四个方面向国科大参会师生讲述了我国不同时期“两弹一星”元勋艰苦创业的科研故事。
何林以一场隆重而庄严的表彰仪式介绍语开始了本次报告。1999年9月18日,新中国成立50周年前夕,由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做出表彰。何林提到,“他们其中,有21位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有17位曾经或长期在中国科学院工作,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科学院与当年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密切关系。”
建国初期,苏联单方面撕毁技术协定、撤回全部专家、带走全部资料、停止一切援助。因此,在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重要决策下,开始了“两弹一星”研制工作。1954年10月在广西发现了铀矿石,三个月后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李四光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国内铀矿资源情况,钱三强讲原子能科学技术研究情况、核反应堆和原子弹基本原理。会后毛泽东主席强调说,“我们自己干,也一定能干好!我们只要有人,又有资源,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这次会议拉开了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大幕!
何林向在场师生解释了“sputnik”和“sakeni”的区别,“sputnik”专指苏联人研制的卫星。1957年10月4号,苏联人发射卫星成功。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毛泽东主席在会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中国科学院迅速响应,科学院相关研究所在中国科学院同一领导下卫星研制也轰轰烈烈开展起来了。
“两弹一星”是国家最高层领导层审时度势,从国家利益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因其体现了人类科技发展的最高成就,科技界在决策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在研制“两弹一星”过程中,广大的研制工作者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为祖国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生华章。
“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来到高原工作的时候已经54岁,为了保密,他为自己取名“王京”,许下了“我愿以身许国”的誓言后隐姓埋名在基地整整工作了17年。彭桓武、程开甲同样选择了条件艰苦的西部边疆,辞别英伦,回到了阔别数年的祖国。晚年程开甲亲笔写下:“科学技术研究,创新探索未知,坚韧不拔耕耘,勇于攀登高峰,无私奉献精神。”这正是他一生所坚持和奉行的,也是他科学人生的真实写照。郭永怀扎根大漠五春秋,隐姓埋名却又无怨无悔、风餐露宿而不轻言放弃,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科技报国守一生,在遭罹空难的生死关头,仍不忘将国家核机密文件死死抱在怀中。文件完好无损,他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何林先用简洁易懂的语言介绍了奥本海默研制的导弹起爆爆炸原理,接着通过《横空出世》影片中的相关片段,向大家介绍了科研工作者的艰苦研制过程。1960年从春天计算到了秋天,邓稼先带领科研团队测算出了原子弹模拟爆炸的全部参数。经过上千次试验,1962年9月,“内爆法”的关键环节获得验证。1964年这一天成为我国原子弹事业伟大征程的历史爆破点。
在我国科技实力和工业基础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挥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拼搏精神,大力协同,联合攻关,谱写了中华民族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壮丽凯歌。
报告会最后,何林播放邓稼先先生思考问题时播放的《田园交响曲》和《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引导师生共同感受科学家精神世界。面对国外技术封锁、国内科研条件不足的困境,“两弹一星”元勋等科研工作者勇往直前、从未放弃。
“两弹一星”精神是国科大文化的历史根基和精神脉络。“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激励着每一位国科大师生。提问互动环节,线上线下的同学们围绕如何讲好“两弹一星”元勋故事、如何撰写好相关话剧剧本踊跃提问,何林结合自身宣讲经历一一详细解答。他提到,剧本撰写和舞台演绎中,体现大师风范应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并鼓励团队协力共同塑造出饱满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