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化物所2项成果获2017年度甘肃省科技奖
1月25日,2017年度甘肃省科学技术(专利)奖励大会在兰州召开。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2项成果获奖,其中甘肃省黏土矿物应用重点实验室王爱勤研究员等主持完成的“低品位凹凸棒石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获技术发明一等奖,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王金清、杨生荣研究员等主持完成的“石墨烯基功能材料的制备、结构调控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获自然科学二等奖。
凹凸棒石是一种具有规整孔道(0.37 nm×0.64 nm)和纳米棒晶结构(棒晶长约1-5 μm,直径约20-70 nm)的天然一维纳米材料,已在诸多领域得到应用。甘肃省拥有得天独厚的凹凸棒石资源,远景储量超过10亿吨,凹凸棒石中类质同晶取代现象较为普遍,尤其是变价金属铁离子的存在,使得凹凸棒石矿多呈现红色,同时伴生多种其它矿物,难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严重制约了凹凸棒石产业的规模发展。“低品位凹凸棒石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突破了红色低品位凹凸棒石结构性转白关键技术,揭示了凹凸棒石转白及结构演变机理,解决了红色凹凸棒石高值化利用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发明了可控诱导凹凸棒石和伴生矿物同步转化新技术,得到了孔径可调、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的介孔新材料;利用凹凸棒石的一维纳米结构和孔道特性,在凹凸棒石表面和纳米孔道内原位组装有机染料,得到了颜色鲜艳、稳定性好的类玛雅蓝颜料,应用于超耐候和防腐涂料。该项目从应用基础突破、关键技术发明到高值产品开发,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发明链,解决了长期制约红色凹凸棒石高值化利用和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瓶颈问题,对推动凹凸棒石产业及相关行业创新发展,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石墨烯基功能材料的制备、结构调控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针对石墨烯制备困难、研究面窄和基础研究薄弱等问题,开展了系统的制备方法、结构调控和应用基础方面的研究,首次报道了石墨烯/银聚合物复合水凝胶人工敷料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和伤口修复能力,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新型的伤口修复材料,也为研制新型伤口修复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开展了石墨烯基二维材料在润滑膜中的典型应用及摩擦学机理研究,揭示了润滑剂的组成微结构-力学性能-摩擦学性能之间的关系规律,建立了石墨烯基纳米片基润滑材料的润滑机理及延寿方法。开发出了系列高性能石墨烯基复合电极材料,并揭示了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与其组成和微结构之间的关系。开展了石墨烯衍生物——氟化石墨烯功能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初步建立了氟化石墨烯材料的摩擦学和光电学性能与其组成和微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项目研究成果受邀参与2部英文专著章节编写;发表SCI收录论文55篇,论文被他人引用1971次;其中,5篇代表性论文共被他人引用626次。项目研究成果为我国发展高性能石墨烯基新型功能材料与技术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项目所开发的系列新材料在生物医学、润滑和储能等领域应用前景广泛,具有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据悉,2017年度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共授奖151项。其中,科技功臣奖1人,自然科学奖10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技术发明奖7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科技进步奖131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53项、三等奖66项),企业技术创新示范奖1项,优秀科技创新企业家奖1人。
王爱勤研究员领奖
大会现场
责编 :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