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所传真

成都山地所组织博士研究生赴汶川红原县等地开展课程野外教学实习及科考教育

  • 11月20日—22日,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组织 2023 级直博生、2024 级博士研究生,赴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黑水-红原-理县等地,开展了山地科学概论野外教学实习和科考,旨在让研究生通过实地考察,深入理解山地科学相关理论知识,提升实践能力与科研素养。实习得到了西南民族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的大力支持。

    结合山地科学学科交叉性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本次山地科学概论博士课程的实习与科考内容丰富多样,涵盖多个极具特色的考察地点。20 日,研究生从成都出发,前往映秀镇,途中观察了气候湿润区的植被与地貌。在映秀5·12大地震震中遗址博物馆,大家参观了璇口中学遗址,深刻感受到了地震的巨大破坏力,以及党和国家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的强大力量和制度优势。随后,队伍途经棉虒至黑水县,考察了银杏坪沟泥石流防治工程、岷江峡谷地貌、老虎嘴崩塌、周仓坪滑坡等灾害与防治工程等,观察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景观及地貌、地质现象等。当晚抵达红原县,途中研究生们对观察到的不同区域的地貌、水系、气候和植被及其变化等,进行了讨论和详细记录与分析。

    21日,队伍前往四川若尔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中国科学院若尔盖高寒湿地生态研究站实地学习。在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研究生了解了该站的历史、研究方向与内容,参观了科技展馆、标本展馆和试验样地,开展工作的设施、方法等。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若尔盖野外台站,专家详细介绍了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概况,包括地理范围、生态结构与研究设施等。当日下午,队伍前往前往理县桃坪镇古羌寨,了解羌寨文化,包括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民俗文化与历史渊源,同时观察了杂古脑河峡谷地貌。当晚,队伍在桃坪羌寨进行了科考实习的讨论与总结,分享考察心得,激发了科研创新灵感。

    22日,返程途中,研究生又观察了河谷气候由干旱向湿润的过渡,地貌由高山峡谷向平原的逐步变化,对山地环境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次实习特别邀请了谢洪研究员、吴建波老师等专家进行沿途讲解与指导。专家们凭借丰富的科研经验与专业知识,为研究生实地讲授了地貌特征、灾害防治、生态系统等专业内容,并耐心答疑解惑。在考察过程中,研究生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收集资料,积极思考和讨论,展现出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求知欲。

    此次野外实习不仅让研究生对山地科学知识有了更全面、感性的认识,也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进一步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沿途参观了解成(都)阿(坝)公路建设历史,感受“两路精神”;通过参观映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感受了国家抗震救灾的精神,将思政与课程实践内容相结合。

    成都山地所博士生专业基础课《山地科学概论》,作为中国科学院大学数字精品课程之一,始终重视理论学习与野外考察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升实践与创新能力。为配合课堂教学,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已连续18年开展了具有山地学科特色的野外科学考察实践活动,先后开辟了贡嘎山、螺髻山、光雾山和唐家河等多条实践考察线路,并建设有相应的科教基地,成效显著,已成为山地科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未来,山地所将继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山地科学领域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微信图片_20241123093622.png


    责编 : 脱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