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所传真

广州地化所4名博士生获得2020年度中科院院长奖

  •   近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20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评审结果,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唐娇、冯雨周、刘银娥、刘兆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

      唐娇是2014年9月入学的硕博连读生,师从张干研究员,攻读专业:环境科学。研究课题为《基于激发-发射矩阵荧光技术研究气溶胶中可溶棕色碳的光学性质与来源》。棕色碳(BrC)是近十年来新出现的一类在近紫外和可见光区吸收光辐射的有机碳,不仅对大气造成辐射强迫,更是对大气光化学反应速率有着重要作用。论文主要从源排放着手,应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激发-发射矩阵荧光光谱以及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等分析模拟中南半岛生物质燃烧实验,系统查明典型源排放颗粒物中溶解性棕色碳的吸光、荧光和分子组成特征;计算了HULIS的排放因子和光学性质,评估了HULIS在东南亚地区的排放通量;讨论了溶解性BrC在典型源中的特征,提出了通过典型源排放样品的荧光和PARAFAC结合示踪环境气溶胶中BrC来源的新方法。在攻读博士期间,取得了良好的科研成果,相关成果已分别在《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Environmental pollution》、《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等本领域国际主流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4篇SCI论文。

      冯雨周是2017年9月入学的博士研究生,师从陈华勇研究员,攻读专业: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研究课题为《大兴安岭地区小柯勒河铜钼矿床成岩成矿机制与找矿勘查研究》。论文基于详细的钻孔岩芯编录、室内岩相学和矿相学观察及前人研究成果,对大兴安岭地区小柯勒河矿区的岩浆岩进行了岩浆岩序列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探讨了岩石成因、构造背景及其与成矿的关系;对小柯勒河Cu-Mo矿床进行了详细的蚀变矿化特征研究,厘定了成矿期次,开展了辉钼矿和黄铁矿Re-Os同位素定年;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流体包裹体分析、SWIR光谱分析和绿泥石的主微量元素成分分析,探讨了热液流体性质及演化过程,厘清了蚀变矿物特征参数值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建立了有效的蚀变矿物勘查标识体系,为小柯勒河矿床及大兴安岭地区斑岩型Cu-Mo矿床的找矿勘查工作提供科学指导。在学期间,以第一作者在《Ore Geology Reviews》发表3篇SCI论文和《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篇EI论文。

      刘银娥是2016年9月入学的硕博连读生,师从罗孝俊研究员,攻读专业:环境科学。研究课题为《生物体中有机磷系阻燃剂分析方法及生物富集研究》。论文建立了有效的生物样品中磷系阻燃剂的前处理方法,该方法采用物理方法除脂,具有简便、除脂效率高等优点,为磷系阻燃剂的生物富集方面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同时,已完成珠三角地区和典型电子垃圾拆解区部分水生生物样品中有机磷系阻燃剂富集、食物链传递的研究工作,有机磷系阻燃剂和塑化剂及其代谢产物在水蛇中的富集及代际传递工作。研究课题已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部分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在《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Environmental Pollution》、《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和《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等国际期刊上发表4篇SCI论文。

      刘兆是2016年9月入学的博士研究生,师从黄小龙研究员、仝来喜教授,攻读专业: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研究课题为《中国阿尔泰造山带麻粒岩的高温-超高温变质作用及其大地构造背景》。论文选取阿尔泰造山带南缘富蕴乌恰沟地区出露的高温-超高温麻粒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详细的岩相学、温压计算、相图视剖面模拟及锆石U-Pb年代学测定等综合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了详细深入的研究,建立了该区高温-超高温麻粒岩变质作用的P-T演化轨迹,认为高温-超高温麻粒岩相变质事件发生于二叠纪(280-275 Ma)期间,可能与塔里木地幔柱活动存在密切成因联系。在读博期间,取得了优异成绩,以第一作者在国际SCI地学期刊《Gondwana Research》、《Lithos》、《Geochemistry》等发表学术论文4篇,以第二作者在国际地学SCI期刊《Precambrian research》发表论文1篇。

    责编 :脱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