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所传真

张宗烨院士做客院士大讲堂:浅谈科研工作中的感想与体会

  • 9月27日,张宗烨院士参加第79期“院士大讲堂”,以“浅谈科研工作中的感想与体会”为题,给国科大的同学们做了一场精彩的讲座。本次活动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楼进行,并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设置线下分会场,同时开启了线上直播。

    图1 部分与会人员与张宗烨院士合影.jpg

    部分与会人员与张宗烨院士合影

    已近90岁高龄的张院士,克服种种不便坚持到线下会场跟同学们进行交流。讲座过程中,张院士以平和的语气,将自身研究工作经历中不同历史时期的几个小故事娓娓道来,不断给与会同学们提供启示和智慧。张院士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让同学们为之动容。

    图2 长春光机所线下分会场.jpg

    长春光机所线下分会场

    图3 线上会场.jpg

    线上会场

    一、50年代期间的故事

    20世纪50年代,国家提出“全国大家办原子能”。在于敏先生的指导下,张院士和其他成员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一系列高质量的论文,实现了“向党献礼”的考核。

    对于这段经历,张院士尽管心里认为整天做重复劳动有些烦躁,但也学会了如何在大量计算中保证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张院士由此告诉同学们,在科研工作中总不免有重复性工作,一定不要好高骛远,沉下心来做好每一步工作最重要。

    张院士也特别提到,于敏先生的能力超常,因而在他的指导下工作了这一段时间,对自己学会从物理上判断结果的可靠性是非常有意义的,同时自己也学到了严谨的学风。

    二、70年代期间做科研的故事

    在特殊历史时期,张院士曾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单位调整。后来在周总理的指示下,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张院士成为中高能核理论组的一员。但经过了近8年的停顿,大家对国际现况都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张院士找到了自己有兴趣的入手点,在国家封闭的环境下,找到契机参与国际交流,并争取到特批加急稿件的机会,做出了很有意义的成果,得到了国外同行的认可。

    张院士由此告诉同学们,兴趣是研究工作的最重要的动力。张院士也着重强调,人的一生总会有“顺境”和“逆境””的时候,不论如何,都应该对自己有兴趣的工作保持高度的热情,切不可灰心丧气。

    三、2003-2004年的一个故事

    2003年,国际主流学者都认为Θ粒子是存在的,相关工作获得大量引用。但张院士的工作却并不支持这一结论,几乎是仅有的而且是最早的几个不支持Θ粒子存在的理论论文。两年后,国际上高统计量的实验结果出来,认为Θ粒子不存在,支持了张院士的理论工作。这一场“乌龙”就此宣告结束。

    通过这段经历,张院士告诉同学们,做研究不要跟风,有新的实验出来以后,不要为了抢时间,而去凑热点。要认真分析,要多思考,对自己的模型理论要有信心。为了与所谓的实验结果符合,调一下参数,凑一篇文章是很容易的,但是生产这样的“垃圾”文章是很糟糕的。我们是做研究,不是简单地生产“文章”。

    张院士最后提到,自己建议在个人简介中删除其在1999年预言了d*(2380)的工作。张院士认为,必须至少有两个从不同产生途径的实验的支持,才是较为可信的,否则可能成为另一个“乌龙”。这也进一步体现了张院士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

    在讲座最后,张院士勉励同学们在新时代中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

    责编 : 张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