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生态农业研究所环江站进行灾情调研并紧急部署站点洪涝灾害防控措施
7月份以来,广西西北部和沿海部分地区出现连续强降雨,全区范围内6市18个县(区)出现洪涝灾害。7月1日至11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点的累计降雨量超过240毫米。其中,8日至11日累计降雨达210mm。
针对本次出现的连续降雨过程及其可能引发的洪涝灾害,7月11日至12日,亚热带生态所党委书记兼环江站站长王克林研究员、所长助理兼环江站副站长陈洪松研究员以及相关科研骨干赶往环江站,实地察看环江站雨后灾情并紧急部署洪涝灾害防控措施。王克林等勘查了木连小流域洼地长期定位监测样地和科研设施受淹情况,检查了小流域和4个表层岩溶泉水文监测设施以及洼地土壤水分、地下水位监测设备等运行情况,实地察看了小流域和表层岩溶泉的暴雨产流响应情况以及新建三角堰等量水设施的实际运行效果和精度,并查看了多参数水质仪的监测数据状况,提出了相关设施设备的改进建议,应对连续暴雨的影响。
此次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洼地严重积水,站区部分地段淹没,牧草引种试验样地以及外源氮输入与碳氮循环试验样地部分试验设施受损。虽然在站工作人员及时抢险救灾,试验场地积水仍导致木连洼地1号表层岩溶泉监测设施和4套多参数水质监测仪、2套多参数水位计及20套翻斗流量计故障。继去年严重涝灾后,本轮连续强降雨天气也导致古周示范基地严重内涝,流域范围内玉米受灾严重,洼地布置的部分仪器设备进水、科研设施损毁,截止到发稿时,积水仍未完全消退。据预报,未来桂西北仍有强降雨发生的可能,需要加强野外科研样地和设施的防护以及农业产业安全发展的应对措施。
通过野外实地勘察,研究人员发现连续强降雨导致洪水泥沙含量明显高于以往单次暴雨产沙量,初步研判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风险有加剧的趋势。王克林等及时安排在站研究生对流域出口和主要表层岩溶泉泥沙样品进行了连续采集,强调今后应进一步开展生态恢复和全球变化双重背景叠加下生态水文和泥沙响应规律的研究。
责编 :蔡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