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所传真

环江站紧急部署广西喀斯特峰丛洼地严重内涝灾情调查

  •     6月份以来,广西北部、中部地区出现连续强降雨,造成广西区洪涝灾情持续发展。68~16日,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点的降雨量超过230毫米,柳州、来宾、贺州、河池、桂林、贵港和百色等市降雨量超过300毫米。68日以来,受降雨影响,广西河池市、南宁市、百色市、柳州市、贺州市、崇左市、来宾市、桂林市等831个县(区、市)出现洪涝灾害。截至61516时,据广西民政厅统计,灾害造成受灾人口19.91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0.2千公顷,其中成灾14.14千公顷,绝收2.89千公顷,农业损失9682万元。

      针对本次洪涝灾害,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科研人员自68日起连续跟踪监测环江站站区至古周示范基地沿线85公里范围内喀斯特峰丛洼地的受灾情况和示范基地内涝水位变化过程。据初步监测结果,沿线调查的16个洼地,14个内涝成灾,仅有2个海拔较高的洼地未形成内涝,成灾率达87%以上。古周示范基地12日中午洼地最深水位已达3米以上,16日中午达7米以上,经入户调查为近60年来最大的洪涝灾害。受连续降雨和内涝影响,预计7个受灾严重洼地的传统农业种植的作物(玉米)将颗粒无收。针对这次区域性特大内涝,环江站做出紧急部署,安排生态水文、植物养分、遥感监测等学科科研人员实地监测水位变化与洪涝灾害,并利用无人机遥感评估灾害影响程度。 

      据环江站连续10余年的监测结果,峰丛洼地区域由于特殊的二元空间结构,雨季地下河系统由于排泄不畅而积水上涌,每年平均有40%的洼地出现内涝,在丰水年70%的洼地内涝成灾。传统玉米种植,受连续降雨和内涝影响,十年有五年减产,部分受灾严重的洼地甚至绝收。研究表明,积水会造成土壤板结,根系缺氧,吸收水分和养分能力弱,植株失水缺肥发黄枯死;同时,降水带走土壤中大量养分,玉米缺肥,导致生长不良;田间湿度增加,病害发生严重;地面淹水深度10厘米,持续3天产量即受到很大影响;在8叶期(6月份)如生长点未露出地面,受涝减产最为严重,甚至绝收;若出现大于10天的连阴雨天气,玉米光合作用减弱,植株瘦弱出现空秆。

      环江站古周示范基地自2004年来大力发展木本饲料和优质牧草复合种植、肉牛圈养和林下种养相结合的喀斯特草食畜牧业替代型农业模式,即使本次60年一遇的重大洪涝灾害,也有望规避灾害影响,保障当地居民收入。根据环江站多年的监测研究,草食畜牧业替代模式具有耐涝(连续淹水20天植株正常生长不受影响)、地表地下生物量大可阻控泥沙和养分流失、肉牛圈养和林下种养畜禽迁移便利等优点,显示出优越的减灾降损功能,能够有效保障生态、农业和当地农民收入稳定持续发展。 

      环江站研究团队近年来的最新研究表明,我国西南地区极端气候事件呈现逐渐增强趋势,广西和云南发生洪水的风险和强度将逐渐增高。针对西南喀斯特未来气候变化特点,环江站科技人员再次建议应对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地农业结构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构建以草食畜牧业为核心的喀斯特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并从流域尺度配置水源涵养型植物群落,保障生态脆弱地区农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古周示范基地内涝灾情调查(玉米全部被淹)古周示范基地内涝灾情调查(玉米全部被淹)上南洼地内涝灾情调查上南洼地内涝灾情调查三美洼地内涝灾情调查三美洼地内涝灾情调查三才洼地玉米受灾情况调查三才洼地玉米受灾情况调查草食畜牧业模式菜牛饲养内涝灾害规避情况调查草食畜牧业模式菜牛饲养内涝灾害规避情况调查




    责编 :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