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清华大学”林彩云教授一行考察洞庭湖站
7月18日至19日台湾“清华大学”林彩云教授、武汉大学李家儒教授等一行到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调研。
洞庭湖站侯志勇介绍了该站的建站历史、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目标、研究方向、实验示范和近期取得的科研成果,随后林彩云一行考察了洞庭湖站控制实验场、哺乳动物控制实验场、人工湿地净化处理示范基地等科研基地,参观了与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局共建的科普基地,并与在站的科研人员、研究生就洞庭湖湿地演变等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洞庭湖站的定位观测及研究方向
(1) 湿地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
水文要素观测:自然降水、水位、流速、地下水位、水质等。
土壤要素观测:土壤物理性质(容重、孔隙度、机械组成等)、土壤化学性质(土壤养分、pH、CEC等)等。
气象要素观测:气温、土温、降雨、蒸发、辐射、风速、风向等。
生物要素观测:主要动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密度、丰度、多样性指数等。
(2) 流域景观格局及其水文功能响应
研究洞庭湖流域景观格局演变过程;评估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剖析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形成和维持机制;揭示景观格局演变下流域水文响应过程、洪旱灾害的形成机理及其驱动机制;提出基于流域生态服务功能优化的景观设计。
(3) 湿地生态系统演变的驱动机制及其适应性管理
研究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剖析洞庭湖区典型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及其对外界干扰的响应;探讨重点区域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揭示湿地结构与功能的互动过程和关系;预测湿地演变趋势和方向;提出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优化的适应性管理模式。
(4) 湿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和水利工程的响应机制及生态恢复
研究湿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和水利工程的响应途径和作用机制;探讨重大水利工程对江湖关系的影响以及湿地生态系统的响应过程;揭示湿地生态系统;建立湿地生态系统退化诊断综合指标体系;揭示湿地退化表征及其动力学机制;提出湿地恢复和重建理论与技术。
(5) 湿地保护与湿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技术体系与模式
探讨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生物灾害(如东方田鼠暴发)的形成过程及其防控措施;研究湿地生物多样性格局及其形成和维持机理;提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体系和范式;研究湖垸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及作物生产调控技术;开展高效、无害、可循环利用的替代产业模式研究;探讨湿地生态系统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提出洞庭湖不同类型湿地生态系统资源可持续利用范式。
责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