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递

国科大首届本科生大二学年转专业申请100%成功

  •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本科1409班的包皓文,高考录取时是材料科学专业的学生。在经历了两个学期的学习后,他逐渐发现自己更多的兴趣在数学上。在与同学、家人沟通之后,尤其是在与微积分课助教刘歆副研究员交谈后,他打消了所有的顾虑,决心转入数学专业。包皓文说:“和当初学校招生时的承诺一样,转专业几乎没有设任何限制。”

        2016年春季学期,在国科大330名2014级本科生当中,像包皓文一样转入新专业学习的共有85人,占年级总人数的四分之一,转专业申请成功率100%。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和最强大的动力

     在中国,上了大学想调换专业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出于种种考虑,大部分高校都对专业调换设置了较高门槛,部分院校甚至干脆不允许转专业,以保证完成教学目标。而在国科大,除转入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申请条件为“微积分”和“线性代数”必须全部选修A班的课程,或者成绩达到A班的水平以外,其他专业均无限制。

     2014年,首次招收本科生的国科大,因其独特的教学理念、明确的培养目标、强大的师资力量、雄厚的平台资源而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其中实行“三段式”培养方式,在第一阶段即约一年半的公共基础课学习结束后,学生可根据兴趣和学业表现,在老师指导下重新选择专业,更是给了考生和家长很多诱惑。

        国科大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科学家。国科大副校长席南华院士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倘若一个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毫无兴趣甚至产生厌倦,这样的学习能达成怎样的效果?没有兴趣作为引导的学习,只会是简单地模仿和枯燥地完成任务。科学研究需要大量创新型思维,兴趣的推动作用尤为重要。”国科大副校长席南华院士 杨琪 摄国科大副校长席南华院士 杨琪 摄
        高考填报志愿时,面对大学名目众多、种类纷繁的专业目录,可以说大部分考生是一知半解的,对各学科体系构成和未来就业前景,更是几乎一无所知。况且,一直埋头书本的高中毕业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还不能完全确定。这就导致相当一部分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不能对自己的兴趣、志向有准确的把握,更不要说对未来想要从事的工作有清晰深刻的认识。于是,填写专业志愿时难免有一些随意性。

     正是考虑到这样的因素,国科大本科招生时各专业没有分数级差,在设计本科培养计划时,更是人性化地提出可以自由调换专业的政策,最大程度地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权,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帮助学生选择更感兴趣的专业。

    让兴趣决定学生要学什么专业

     从大一开始,国科大本科生有一门公共必修课,“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学校会根据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材料、计算机六个专业,每周邀请相关科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本科部副主任张宏老师介绍说,学校希望通过这些讲座,让学生了解不同学科的科研方向和前沿进展,了解科学故事和历史文化,在拓宽学生学术视野的同时,也为他们最终选择学科专业和专业方向提供更丰富的判断依据。2016年4月4日,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Erwin Neher为国科大本科生做科学前沿讲座。讲座之后同学们继续向Erwin Neher请教  杨天鹏 摄2016年4月4日,本科生与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Erwin Neher教授交流 杨天鹏 摄

     2014级生物专业本科生王温博便是在一次化学前沿讲座中萌生了转专业的想法。“记得那一次是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的曹宏斌老师做水污染处理的讲座。曹老师在讲座中介绍了我国水污染治理现状,提到‘水十条’的发布对水处理行业以及科研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这让我对进入这个领域的热情更加高涨。”王温博回忆道。之后,王温博给自己的学业导师刘双江研究员写邮件咨询相关领域的信息和自己想调换专业的想法。刘双江研究员耐心地解答了她的问题,并鼓励、支持她跟随自己的兴趣。最终,她决定从生物专业转到化学专业。

        张宏老师介绍说,随着接触事物的增多和专业学习的深入,每个人的兴趣与志向可能会发生变化。在国科大“三段式”的培养方案中,第二阶段为一年半左右的专业基础课学习,重点学习本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和交叉学科课程。专业基础课设置强调基础性,要求覆盖面广,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知识体系和框架。这个阶段结束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再进一步选择深入的专业方向。

     国科大实行自由转专业的背后,是尊重兴趣、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育理念。国科大校长丁仲礼院士曾在中学做招生宣讲时多次强调,搞科研是“苦差事”,没有兴趣很难持久,有了兴趣则可以抵消很多的“苦”,可以“以苦为乐”。

    国科大零门槛转专业的背后

     事实上,在国外,本科转专业并不是什么难事,甚至是一种常态。国科大外教Lewis说:“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专业的十几岁的孩子,怎么可能清楚自己将来是不是要走这条路呢?我们在上大学的时候,基本都要转两三次专业,甚至五六次呢!”

     遗憾的是,目前中国高校对于大学生转专业这一弹性需求的满足并不是很理想。尽管一些高校放宽了转专业的标准,降低了门槛,但也不是每一个有意向的学生都能成功调整专业。各个学校转专业都有一定的条件和限制,要通过相关测试。即使考核合格,也还要受到名额限制等。

     事实上,学校也有自己的难处,一方面,如果对学生自由选择专业而不加限制,则会造成教学资源分配不均,甚至浪费,进而打乱教学和招生计划。另一方面,某些专业之间有很大的学科跨度,所要求掌握的核心课程及知识体系有相当程度的差异,这进一步加大了学生转专业的困难。

        既然转专业对学校、对学生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那为何国科大还能做到与国外大学教育一样零门槛、自由转专业呢?2014年9月,国科大校长丁仲礼与2014级本科新生合影 杨天鹏 摄国科大兑现了对考生按照个人兴趣转专业的承诺。图为丁仲礼校长与2014级新生合影 杨天鹏 摄

     丁仲礼校长说,国科大依托于中国科学院这一广袤平台,拥有丰富的高水平科研和教育资源,足以解决教学资源支持与分配问题。另一方面,国科大本科教育的定位是培养未来科技领军人才,学校的培养方式是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教育理念设计的。本科第一阶段主要为公共基础课,重点学习数学、物理和语言类基础性课程,为今后的科研实践扎牢数理根基,同时也是发现和培养兴趣的阶段。
        “我们对本科教育一直主张设置更多的通识课而非专业课。因为本科阶段需要对所学专业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框架性的了解,有一个宽厚的基础”。丁仲礼强调,“本科生需要在较宽泛的专业领域自由地探索,而不要过早地定位。”由于国科大本科培养体系强调通识性,对于基础课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国内其他大学,因此,不会因为专业课程限制而阻碍学生转专业。

    责编 :脱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