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级毕业典礼毕业生侧记:是告别,更是启程!

7月1日,2023年下半年崭新开始的第一天,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雁栖湖校区,迎来了来自祖国各地培养单位的学子“回家”,一时间人声鼎沸,热闹非常。

“来123,笑一个……”清晨七点的国科大桥,已是人来人往,许多身着学位服的毕业生们已经开始互相拍照留念,行走桥上,还有许多毕业生身边还陪伴着家长和家属的身影和笑脸……学位服的海洋在慢慢荟聚,大家聚向典礼现场这个共同目的地。

在那里,全球直播的摄影机、现场的千名毕业生见证了百余家所旗入场,见证了校长周琪院士的哽咽瞬间,2019级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夏侯一冉也不例外。“校长在讲到微电子所黄令仪老师的时候不禁哽咽,我们现场很多毕业生很多都流泪了。”夏侯一冉在那一刻,深切感受到了这一代青年的责任所在。

夏侯一冉3.jpg

夏侯一冉在参加毕业典礼后(阎裕石摄)

升国旗、奏唱国歌时,夏侯一冉脑海中想起了上一次升国旗的情景,那是她作为冬奥志愿者的一员在鸟巢参加开幕式的时候。那一刻她感受到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而这次有些不一样,她感受到的是母校暖暖的情谊,是过去校园时光的收获,是作为科研工作者的未来砥砺前行的不变信念。

夏侯一冉1.jpg

夏侯一冉(左二)在参加毕业典礼(阎裕石摄)

已成为一名国科大硕士研究生的她,培养单位是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她笑着坦言自己“没有太多离愁别绪”:“因为和很多本科毕业生一样,我们大多都选择在中国科学院、在国科大继续深造,不离开她。”

夏侯一冉2.jpg

夏侯一冉在毕业典礼上(阎裕石摄)

“要站稳人民立场,永远要记得我们来自人民、属于人民,要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不要忘了是纳税人的血汗钱为我们换来了优越的教育教学条件和雄厚的科研装备条件。”这是2019级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陈建韬在聆听校长讲话时,他印象最深的一段话,回顾自己享受的科研环境,他深以为然,不能辜负时代对自己的支撑和期待。

陈建韬4.jpg

陈建韬在雁栖湖校区(阎裕石摄)

陈建韬还记得四年前刚步入国科大时为自己设立的目标:“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他期待着探究更多样化、更全面发展的自己:有宽广的视野,也有专精的领域;有对生活的热爱,也有对事业的热忱;有自然的情绪,也有自己的理智。

“差不多能打到八九十分吧。”陈建韬为自己的本科生涯打了一个分:深夜在本科合唱团排练的身影,作为国科大记者团成员与大师同辈交流的兴奋感,实验室里挑灯夜战潜心研究小鼠肾脏发育的基因表达图谱……点滴瞬间记录下了他无数拔节成长的美好瞬间。下半年,他即将从玉泉路校区来到雁栖湖校区继续深造,随后进入培养单位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继续研究生科研课题,校园的精彩持续进行中,如同此时此刻,毕业生们从八方相聚共庆盛典,点缀着最好年华。

“时光匆匆,又到一年凤凰花开的时候”,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毕业生童洲章感慨,“研究生最后一年似乎过的格外快,在完成毕业论文和寻找工作的过程中,时间就这样从指尖溜走,到了离校之际才感慨原来真的到了该离开校园的时候。”

几年与国科大同行,童洲章收获了太多让他未来路上时刻铭记的信念,像前行航线里的灯塔,熠熠生辉。“首先是要有‘为国情怀’,‘国有疑难可问谁,强国一代有我在’不是说说而已,而是我们国科大学子的坚定信念。”毕业后,童洲章将作为一名选调生投身到祖国基层的建设中,“我想为我国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国科大老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终身学习的态度深深地影响了童洲章,“无论是从事学术研究还是投身社会工作,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高标准严要求对待每一件事情是今后走向每一行业的国科大毕业生都应该秉持的人生准则”,临近离校,童洲章特地和指点过自己的老师们一一告别时,亦师亦友的老师们陪伴和照亮了他读研岁月。

典礼前夕,学位授予仪式的报名小程序一推出,秒满额。不过,没有来到现场的毕业生,更多的是由于科研或是工作原因,物理海洋学专业的博士毕业生武杰就是其中之一。

没能来到典礼现场,武杰依旧给自己安排了满满的毕业仪式感:他和同学一起策划拍摄了自己培养单位毕业典礼上VCR视频,其中的毕业生感言部分,大家分工合作,根据科研生活日常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故事线,再现了过去的点点滴滴。

这支视频成为一份特别的毕业礼物,为自己的校园生活画上句点,也成为一段珍贵的离别回忆。“离开国科大,想带走的东西很多。”武杰想起自己硕博期间有幸跟随导师参加了两次西太平洋科考,在“科学号”上,他采集了一些深度均在5000-6000 m的海水,还把它们根据不同位置不同深度,分装到小瓶中收藏,成为自己科研生涯的见证。

“当然更多的东西,是无法真正带走的,却会一直在我心中。”更为系统的工作思维、科学求真的态度、永远积极向上的心态……这座校园给自己的无形“锦囊”,往后的路,随身携带。

因为自己负责的一个创新研究课题正处在最后的准备投稿阶段,时间紧、任务重,来自中丹学院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毕业生王梦柯也没能来到典礼现场。

像这样“争分夺秒”的状态,王梦柯似乎早已习惯。跟随导师杨运桂,王梦柯在一次次科研锤炼中,不断打磨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大胆创新的思维、清晰流畅的逻辑、团结合作的意识、不畏困难且勇于挑战的勇气、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会我的不仅仅有前沿的科学理论知识,还有书本中学不到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大到领先的科研方向,小到一张结果图中的字体字号,导师都要我们谨慎对待。他以身作则来培养我们坚定的时间观念,教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要相信,并去做,才能够做到’‘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问题真解决’。”

在导师源源不竭的精神滋养中,王梦柯选择在博士毕业后留在实验室继续进行科学研究,她一鼓作气通过了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答辩,并计划于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开展博士后工作,“我与国科大的缘分并没有因为毕业而终止,来日方长。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遇到怎样的逆境挫折,亦或是名利诱惑,我都能够与国科大在同行中保持一颗对科研纯粹追求的初心。”

图片3.png

与其他高校不同的一处亮点环节,当属“所旗入场”环节,国科大毕业典礼上,来自全国百余家培养单位的旗手身穿学位服,挥舞着各自研究院所的旗帜,相继入场。

走在队列首位的旗手,手执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所旗,是国科大2014级本科生、今年的博士毕业生包皓文。

在台下站定之后,他注视着身后源源不断的所旗,心生触动。

图片4.png

今年,是他在国科大的第九年。

他依旧记得刚上大一的时候,袁亚湘、席南华院士上课的情景。“当时对院士上课很好奇,”包皓文回忆,“院士大咖们真的是特别认真和充分地备课,并且都是手写板书。”

包皓文3.jpg

包皓文(阎裕石摄)

九年校园时光中,包皓文最想带走的一张照片是拍摄在雁栖湖校区图书馆的一幕。“夕阳落下的时候,光洒进图书馆窗户,让人感觉很平静。”这是他下课之后回到图书馆经常见到的一幕。

在今年的毕业典礼上,他看到身旁经过的本科毕业生,仿佛看到了五年前的自己,“他们穿的学位服也是我们当年穿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