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国科大王艳芬教授团队在可持续发展评估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   编者按“均衡发展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王艳芬教授团队通过构建均衡度这一评价指标,提出了新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方法,重新审视了中国在2000年至2015年间的可持续发展轨迹,并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刊物上发表了题目为Evenness is important in assessing progress towa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的文章。此项研究对评估和指导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王艳芬教授团队通过构建均衡度这一评价指标,基于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平均达成度和目标间均衡度两个维度,提出了新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方法,并重新审视了中国在2000年至2015年间的可持续发展轨迹。
      研究结果显示,尽管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Xu et al., 2020, Nature),但是在2013年后还是遇到了瓶颈,这主要是目标之间发展不均衡造成的。同时,研究还发现,考虑均衡度后,2000年至2015年间中国经济最发达省市的可持续发展进展反而最慢,这也是17个目标之间长期存在的不均衡状态造成的。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引入均衡度可以完善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对评估和指导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工作以Evenness is important in assessing progress towa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为题,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在线出版。
      2015年联合国提出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强调17个目标同等重要。目前对目标之间发展状况的均衡程度还缺乏系统研究。如果在评估可持续发展水平时不考虑指标间的均衡度,很可能会得出片面的结果,干扰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的判断。例如,如果不考虑均衡度,一个以环境为代价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和一个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地区,可能会得到类似的可持续发展评估结果,但是前者并不是可持续的,长此以往,甚至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可恢复的破坏。然而,现有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普遍采用17个目标的平均达成度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因此,王艳芬教授团队提出的同时考虑到目标平均达成度和目标间均衡度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方法,拓展了可持续发展评估的内涵。
      研究结果显示2000年至2015年间中国的目标平均达成度(Mean index score, MIS)和均衡度(Evenness score, ES)都有快速的增长(图1 A),表明中国不仅在17个目标的总体发展上付出了很多努力,同时也注重了目标之间的协同发展。其中,目标平均达成度在2003年之后呈线性上升趋势,而均衡度则呈现出阶梯式增长趋势。



    图1 2000年至2015年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平均达成度(Mean index score)和均衡度(Evenness score) (A),以及可持续发展指数(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core)(B)的变化趋势

     

      综合上述两个维度的可持续发展指数(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core, SDS)也呈现为阶梯式增长,但是在2013年后遇到了瓶颈(图1 B),这是由于某些目标发展滞后(如:目标15“陆地生物”,目标14“水下生物”,目标17“促进目标实现的伙伴关系”,目标8“体面的工作和经济增长”等),使得目标之间发展不均衡,严重阻碍了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已经针对这些薄弱之处采取了一些措施,在国家层面上推动17个目标之间的均衡发展。
    研究者还从省级尺度上分析了中国31个省市在2000年至2015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图2),结果显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进展趋缓。这同样是17个目标之间长期的不均衡发展造成的,限制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主要是资源环境压力等。例如,研究期间上海和北京人口急剧增长,伴随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水资源压力和硬化地表增加接踵而来,限制了目标6(清洁饮水)和目标15(陆地生物)的发展空间。

    图2 均衡度(ES)和可持续发展指数(SDS)在2000年和2015年的空间分布,以及2000年至2015年的变化趋势

      此外,研究者还分析了中国整体及各省份在2000年至2015年间的发展路径,最理想的发展路径为各目标的协同发展(图3 A 中灰线)。总体来看,中国整体上经历了一条相对理想的发展路径。从省级层面来看,13个省市的发展路径较理想,只有4个省市的发展路径不均衡,其中也包括北京和上海(图3 A)。

    图3 31个省市的发展路径(A)和有效发展指数(B)

    A中灰色直线代表最好的发展路径(斜率为1),B中31个省市根据地理位置分类,并对经济最发达的5个省市进行了标注

      此外,研究者还分析了中国整体及各省份在2000年至2015年间的发展路径,最理想的发展路径为各目标的协同发展(图3 A 中灰线)。总体来看,中国整体上经历了一条相对理想的发展路径。从省级层面来看,13个省市的发展路径较理想,只有4个省市的发展路径不均衡(图3 A)。

    图4 2015年中国31个省市实现SDGs的地区差异性

    S.D.代表相对可持续发展状态

      研究者进一步使用有效发展指数(Effective development score, EDS)量化了各省市的发展状况,结果显示,中国经济发展最好的5个省市中有4个(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有效发展指数较低(图3 B),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速度却普遍快于发达地区。这说明经济发达地区已经遇到发展瓶颈。
      引入均衡度为可持续发展评估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使政策制定的依据更充分、合理。根据2015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可以将31个省市划分为四类,即欠发展、不均衡、既欠发展又不均衡、相对可持续发展(图4)。其中,中国有许多省市处于不均衡状态;有3个省市处于欠发展状态,均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有5个省市处于既欠发展又不均衡状态,其中有3个是中国北方省市。从这些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北部和西北地区的发展形势最为严峻。鉴于此,研究者提出从国家层面促进并协调不同地区之间的互补和合作可能是加快这些省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

                                

    责编 :脱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