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国科大博士生导师马小飞团队沙米道地性研究获进展

  •      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已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人类对自身健康密切的关注日益加速。传统的中药学研究多以道地中药材为主,道地药材形成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是由其化学成分,特别是次生代谢物质决定的。不同产区,不同个体间的化学成分都会有差别,道地药材正是由于有效次生代谢物的显著富集而发挥其良好疗效。因此,道地性研究大多以药材次生代谢的差异为出发点,进而阐明药用植物道地性的形成原因。

      作为蒙药材之一,沙米是亚洲温带沙漠特有的一年生沙丘先锋植物,具有极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是一种极具潜力的药食兼用经济作物,具有极高的生态效益和农业经济前景。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简称西北研究院)马小飞研究团队通过同质园实验对14个来自不同海拔地区的沙米群体进行黄酮和有机酸靶向代谢分析,探讨了黄酮和有机酸的累积过程和海拔适应性的关系,发现有机酸代谢物的累积参与高海拔适应,而黄酮类代谢物更有可能是对降水和温度环境异质性的局部适应。该研究不仅揭示了沙米道地性形成的分子生态机制,而且为沙米的种群筛选和精准药用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沙米黄酮代谢研究成果以Variations in Flavonoid Metabolites Along Altitudinal Gradient in a Desert Medicinal Plant Agriophyllum squarrosum为题发表于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上;沙米有机酸代谢研究成果以Organic acid metabolites involved in local adaptation to altitudinal gradient in Agriophyllum squarrosum, a desert medicinal plant为题发表于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上。两篇论文第一作者均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周姗姗。 

      该研究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5009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0107931770416)、甘肃省省级引导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竞争性项目(荒漠营养和药用植物种质创新研发中心)和甘肃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8YF1NA123)等共同支持。

      链接1  链接2

    沙米种子采集来源的14个群体地理分布

    沙米黄酮含量

    基于有机酸代谢物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的聚类热图 

    责编 :高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