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盐湖所在第二次青藏综合科学考察方面取得进展
青海盐湖所地质与环境实验室助理研究员袁秦分别在《Climate of the past》期刊上发表题为“Aridification signatures from fossil pollen indicate a drying climate in east-central Tibet during the late Eocene”(https://doi.org/10.5194/cp-16-2255-2020)和 在《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期刊上发表题为“ Palaeo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Eocene Tibetan lake systems traced by geochemistry, sedimentology and palynofacies”(https://doi.org/10.1016/j.jseaes.2021.104778)的两篇在线文章。袁秦为论文第一作者,论文署名共同作者还有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导师、青海盐湖所高东林研究员、山发寿研究员以及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Natasha Barbolini博士和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皇家科学院院士Vivi Vajda等,其中青海盐湖所为论文第一署名单位。
《Climate of the past》是一本非盈利的国际科学杂志,致力于出版和讨论有关地球气候历史的论文,主要针对当前和未来气候的研究。近年来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不断上升,2021年为3.536,5年影响因子为3.967,现为JCR Q1区Top。《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是一本国际性的跨学科杂志,专门研究与亚洲地球科学有关的各个方面的研究。该杂志发表了有关亚洲区域地质,构造,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的高质量的,经同行评审的科学论文。论文必须具有国际吸引力,并且提出的工作不仅具有地方意义。2021年为3.059,5年影响因子为3.411,现为JCR Q2区。
该研究是自2019年青海盐湖所承担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项目(Nos. 2019QZKK0805)立项以来的重要成果。青藏高原早新生代地层蕴藏的环境记录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获取青藏高原早期隆升的气候类型、了解亚洲季风和亚洲内陆干旱化的准确年代,演化规律及其背后的驱动机制。该研究首次对囊谦盆地新生代地层利用孢粉学高分辨率分析框定了地层沉积时代,采用孢粉相分析结合地球化学、碎屑岩粒度等多指标分析,重建了始新世中晚期该区古环境演变。探讨了中亚内陆干旱的驱动机制及区域环境对全球气候的响应过程;揭示始新世中晚期青藏高原北部和中南部形成不同植被的主要驱动因素;进一步加深对南亚季风起源和演化的认识和理解;并为40 Ma后亚洲干旱化提供进一步支持。
囊谦盆地日阿忠(RZ)剖面的古环境变化图
责编 :张婧睿